“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對新能源乃至整個電力系統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秘書長張永偉強調。
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都非常重視儲能產業的發展,并已在這一領域展開全球性競爭。如美國能源部在2011年發布的“戰略計劃”中,已明確將儲能上升到戰略層面,并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調整稅收、支持技術創新等手段促進儲能研發和應用。
“整體來看,我國的儲能行業剛剛起步,技術還比較缺失,一方面注重對儲能電池本身的研究,對其他載體研究不夠,另一方面僅對材料和單一裝置進行研究,缺乏對系統應用的研究,甚至沒有或者少有對整個產業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技術路線尚不明晰。”張永偉分析。
張永偉進一步指出,中國要形成儲能應用的商業模式,必須創造有利于儲能價值實現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求繼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健全我國電價形成機制,尤其是推行和實施峰谷電價,并制定專門的儲能電價。
儲能技術路線尚不明晰
關鍵因素還是儲能技術經濟性問題。
問:您如何看待我國儲能產業的發展現狀?
張永偉:針對電的儲能技術主要分為三種:物理儲能(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和飛輪儲能)、電化學儲能(液流電池、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和電磁儲能(如超導電磁儲能等)。
目前我國儲能行業剛剛起步,比較成熟的儲能技術是抽水蓄能和鉛酸電池,技術進步最快的是電化學儲能,其中以液流電池、鋰離子電池和鈉硫電池最為顯著。在實際生產和應用方面,我國已經在實驗以及試用不少電化學儲能技術,但從整體來看,在實際生產中主要以中低端的鎳氫動力電池和鉛酸電池為主,更大容量的液流電池、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雖有突破,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未發展到商業化運作和大規模運用的階段,部分儲能技術如磷酸鐵力、液流電池等真正的大規模工業化適用剛剛開始,產業化水平很低。
根據全國工商聯能源商會儲能專業委員會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電力儲能(90%以上為抽水蓄能)總裝機約為16345MW,約占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7%,約占全球電力儲能總裝機的13%。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電力儲能裝機容量需要達到60GW以上,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4%-5%。
問:制約我國儲能行業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張永偉: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儲能的技術經濟性問題。根據中國電科院關于張北風光儲輸示范項目的測算,20MW的儲能電池的設計投入額就達到4億元,如果我國現有風電裝機全部配備儲能設備則需要一次性投入2000億元,這遠遠超過我國每年因棄風造成的近百億元經濟損失。
隨著儲能技術的發展,一旦電力能夠像普通商品一樣被大規模倉儲,那么儲能技術可能存在電力供給側、電網側、用戶側和第三方運營商等多種商業模式。但各種模式能否發展起來的關鍵,除了技術本身的研發成本高和投入大這一因素之外,最關鍵的是,是否存在一個有利于實現儲能價值的電力市場環境。
建議制定儲能電價
儲能建設和運行成本沒有疏導渠道。
問:為什么說電力市場環境對儲能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張永偉:從美國實現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的應用來看,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通過立法打破了電力市場的壟斷局面,逐漸形成或者正在發展成為有組織的區域性電力市場,并形成了基本結構類似由能量市場(日前及實時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和金融套利市場等組成的電力批發市場。而我國的電力體制改革還沒有完成,市場化的電力市場環境還沒有建立起來。
問:應當如何完善電力市場機制,以促進儲能行業的發展?
張永偉:企業在發電、輸電、配電和用電等各個環節是否使用儲能,除了考慮技術是否成熟和自身成本之外,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我國的電價機制及電價政策,因為這將直接決定儲能的應用是否具有經濟性。因此,我提出三項改革建議。
第一,建立體現資源和環境成本的電價核準機制。目前我國現行的可再生能源補償機制和區域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只是權宜之計。我國需要建立一套包括資源成本、環境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治理及恢復成本等在內的科學電價機制,通過電價機制引導電力工業發展,建設一個儲能應用的市場環境。
再者,完善和推行峰谷電價制度。我國除少數地區有零星的分時電價外,基本沒有實施峰谷電價。至今我國僅有10多個省對躉售用戶、大工業用電、非普工業用戶在電網銷售電價中施行峰谷分時電價,且只有上海、浙江、安徽和甘肅四個省市對居民生活用電執行了峰谷分時電價。沒有峰谷點價差,就沒有投資者愿意投資儲能技術和產品,也就會抑制儲能行業的發展。
第三,要承認儲能價值,制定儲能電價。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儲能電價,現有電價體系中,儲能的建設和運行成本也沒有相應的疏導渠道,這也制約了我國投資應用儲能技術。因此,在電價改革時,有必要對儲能電量制定單獨的銷售電價。
儲能規模化應用前景看好
三大領域應用將達12.365億千瓦。
問:我國儲能規模化應用的前景您有何預期?
張永偉:儲能技術具有應用前景主要是,電力系統的能量管理和電能質量改善方面,以及電動汽車和備用電源領域。
在新能源發電質量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的技術,主要以鋰電子、液流和鈉硫電池為主,鉛酸電池次之,超級電容、飛輪和超導一旦具有技術和成本條件,也有一定的空間。在國外已有的示范項目中,配套的儲能設施約為新能源發電裝機的10%-30%,一般認為配套15%基本滿足需求。預計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達到2000萬千瓦,這意味著需要2550萬千瓦的儲能設備。
在電力系統能源管理領域,儲能首選技術為抽水蓄能,化學電池中液流可能最先具有商業化條件,其次是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還需在技術上進一步提高性能,而鈉硫電池長期被日本壟斷,在我國的商業化應用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從國外示范研究來看,為穩定電力供給提供均勻的功率輸出,需要配套大約新能源發電容量的20%,并有6-8小時存儲時間的電池儲能系統。預計到2020年,發電側和用電側合計需要7.58億千瓦的儲能設備。
在電動車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的儲能技術,以鋰離子電池為主,鉛酸電池也有一定市場。電動車領域需要4.53億千瓦的儲能設備。
因此,總體估算,到2020年我國儲能規模化應用的前景大約為12.365億千瓦。
問:您提到儲能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我國棄風損失嚴重。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2012年我國棄風限電總量超過200億千瓦時。儲能技術應用在風電場,還需要哪些基礎條件?
張永偉:第一,要完善我國風電入網標準及管理監督機制,對不符合國家風電接入電網標準的風電企業可以不予接入電網。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已經有《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但該標準對電網企業來說,門檻過高。我國政府主管部門亟需調整和完善相關標準,盡快形成國家標準,以便從制度上約束發電廠,提高電能質量,為儲能應用創造市場環境。
再者,建立風電預測預報系統和科學的風電運行調度管理體系,對風電應像火電一樣嚴格按照計劃調度,違規責罰,特殊調度則獎勵。
第三,普遍實行峰谷差電價或建立全面完善的電力競價交易市場。歐美國國家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峰谷電價,到90年代后期許多發達國家的峰谷差價在4倍以上,移峰填谷效果明顯。我國也應借鑒這一經驗,為發電商創造商業利潤空間,促成發電商對儲能使用的主動需求。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