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正在聯手國家氣象局,在全國部分地區率先建立PM2.5的預警預報系統,實現對PM2.5的24小時—48小時的預警預報。隨著該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對PM2.5相關監測設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據中證報報道,環保部正在聯手國家氣象局,在全國部分地區率先建立PM2.5的預警預報系統,未來將在PM2.5實時監測的基礎上,實現對PM2.5的24小時—48小時的預警預報。隨著該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對PM2.5相關監測設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明確提出,要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根據污染等級及時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機動車限行等措施。納入應急預案和實施應急措施的前提,是要提前預知未來幾天大氣污染指數的情況,但我國只是從去年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PM2.5進行實時監測,尚不具備對PM2.5預警預報的能力。一方面,由于PM2.5并非某一種特定污染物,而是不同污染物吸附在細微顆粒物上的集合體,因此其預測難度較單一污染物難度更大。另一方面,PM2.5的預警預報需要有歷史數據支撐,但是大多數地區PM2.5監測數據尚未有一年,因此通過歷史數據推斷也有一定困難。正因如此,對于PM2.5的預報預警要先行試點,形成技術支持后再向全國推廣。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專家李建軍博士在日前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上表示,試點將選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已經開始著手準備,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實現技術支持能力。除此之外,上海、廣州等地也可能率先成為試點地區。
已入圍企業先受益
2012年4月,環保部發布《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PM2.5監測市場隨之啟動。據券商測算,“十二五”全國擬建1500多個監測點位,按照每套設備15萬元均價測算,全國338個城市PM2.5設備需求約4億元。
2013年6月26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印發《PM2.5自動監測儀器技術指標(2013版)》,這相當于第二階段PM2.5監測采購通行證。其中,先河環保(XHPM-2000E型β射線法監測儀、聚光科技(BPM-200型β射線法監測儀通過檢驗。
對PM2.5預報預警,要建立在全面監測基礎上,需要歷史延續數據支撐,因此,已入圍《PM2.5自動監測儀器技術指標(2013版)》的企業在技術研發、數據采集、設備對接等方面有天然優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