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啟動儀式上,深圳能源旗下的東部電廠率先掛單,賣出了2萬噸配額。
然而,根據此前參與配額分配的專家測算,由于該電廠比業內擁有同類機組的最優企業碳強度高6個百分點,所以需要減排的力度最大,獲得的配額也最為緊張,未來幾年,更大可能是碳市場上的買家。
深圳火電行業的碳排放額是怎么分的?從記者掌握的材料看,深圳的火電行業雖然只有8家,但其配額分配思路和過程則詮釋了深圳設計碳交易市場的核心理念:實行強度控制而非總量,所以履約期末期,企業獲得的預期配額得以根據實際產能的變化而調整。
如此煞費苦心,一方面是想給企業留足因產能增長帶來排放增加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避免目前歐盟碳交易市場所處的困境——因為經濟走低,企業開工不足,配額大量過剩,而市場監管部門卻缺乏配額調整手段。
此外,由于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未將制造業等間接排放源納入碳交易體系,所以若要觀察深圳已開始運行的碳交易與國際上其他的碳交易市場的優劣高下,深圳的火電行業可謂是最佳樣本。
火電碳強度摸底
由于深圳沒有鋼鐵、水泥、石油煉化等重工業,所以火電行業幾乎是深圳唯一的直接排放源。據了解,這8家電廠總的裝機容量為1200多萬千瓦,一年總碳排放量為1600多萬噸,占所有管控企業總排放量的近一半。
深圳火電行業一共有8家電廠,其中唯有深圳媽灣電力有限公司燒煤,其他7家都是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機電廠。雖是這樣,媽灣電廠可謂一家獨大:公開資料顯示,其一家電廠2009-2011年度發電量占總火電發電量的46%,其排放量占所有火電廠總排放量的比重更是高達62%。
發放配額前,首先要做的是對行業歷史碳強度及所使用裝置的減排空間及成本進行摸底。所謂碳強度,即企業總產出除以碳排放總額。以媽灣電廠為例,2011年,該廠一共發了1200484萬度電,總排放是10779369噸,也就是說,該廠每發1萬度電,就排出8.98噸二氧化碳。
根據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馬曉明教授等人的研究,媽灣電廠的碳強度雖然小于國內平均水平,但離世界先進水平還高2%。
而燃機電廠的平均碳強度約為火電的一半,其中技術最先進的廣前電廠,每萬度電排放的二氧化碳僅為3.93噸。
上述研究中獲得的媽灣電力能源審計報告顯示,該電廠未來可以使用的減排技術有凝泵變頻改造、機組增容等9項。按這些技術的使用年限為30年計,該企業的減排成本為22.91元至508.88元每噸。其中,汽輪機通流技術改造需要投入2.28億,年減排量可達24.5萬噸,減排成本為31.06元每噸,基本相當于一周之前,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啟動時,交易的第一筆碳價。
以深圳南山熱電廠為樣本分析出的燃機電廠節能減排成本則起價為57.30元每噸,其鍋爐高壓給水泵變頻改造減排成本高達135.40元每噸。據該公司2012年報,由于天然氣價格走高,發電量減少以及政府發電補貼不足的影響,該企業已經虧損運營數年。與南山熱電同類型的燃氣電廠其他四家電廠運行狀況尚可。
廣前電廠和深圳能源旗下的東部電廠都采用的是國內最先進的大電機組,發電效率已達50%以上,配套電機也已經過改造,節能減排空間幾乎沒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東部電廠前期的碳強度比廣前電廠高了6%。
配額分配三原則
目前已開展對電力行業分配碳排放配額的地區和國家大致有:歐盟、美國加州、美國東北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其中絕大多數地區在啟動初期大多采取的都是按照歷史排放量定額免費分配絕大多數配額,再逐步向有償拍賣過度。其中新西蘭引入了基準分配法,也就是根據國際上最先進、單位碳排放強度最小的前四分之一或十分之一設定標準,對管控企業發放配額。
據了解深圳在吸收借鑒這些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確定了三條分配原則:
首先,深圳采取按排放強度分配的原則,而不是限定總量。比如說,規定某電廠的碳排放強度為5噸每萬度電,如果該廠計劃2013年發100萬度電,那么該電廠2013年就可以免費獲得500萬噸排量配額。如果最終該電廠只發了80萬度電,那么最終履約的配額就被修訂成為400萬噸。如果屆時經核查機構核實,該企業實際上只排放了350萬噸碳排量,那么企業就可以出售50噸配額獲益。
第二,不同類型的機組區別對待。如上文所說,深圳將8家火電企業分成3組,1家燃煤電廠、2家9F機組燃機電廠和5家9E機組燃機電廠。
最后,由于減排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與碳交易價格相關,所以不同企業的減排成本也被考慮到配額分配中。對于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配額從緊;而對于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配額適度寬松。
記者從多個可靠渠道證實,最終各家企業的碳強度是由主抓此項工作的深圳市副市長唐杰根據上述原則最終拍板定下的。
誰將是賣家?
對于媽灣電廠,未來三年的碳強度是在2009-2011三年平均碳強度上降低1%,即8.88噸每萬度電。按照其預期發電量測算,該電廠未來三年每年可獲得的預期配額要比2011年的實際碳排量減少約168萬噸。
對于目前已經十分先進的廣前電廠,未來三年幾乎不承擔減排責任。而其同類電廠深能源東部電廠由于跟廣前電廠有6%的差距,未來三年碳強度目標要比2009-2011年平均碳強度降3%。
對于五家9E型機組電廠,未來三年的碳強度目標為5家企業2011年的平均碳強度,即4.96噸每萬度電。
考慮到企業減排技術的改進對于碳配額的發放和履約有一定的滯后性,馬曉明等研究者預測目標碳強度低于2011年碳強度的媽灣電廠、東部電廠、中海油和南山熱電將會是碳交易市場上的買家,而目標碳強度高于2011年碳強度的企業,如南天電力、寶昌電力、玨湖電力等則可能是碳市場的賣家。
然而,在頂著下降3%碳強度壓力的東部電廠在交易啟動當天高調掛出3.5萬噸配額出售,似乎顯示出該企業對于超額完成減排目標的信心和姿態。
但也有電廠表示擔心。記者獲知,電力行業配額已經確定完畢之后,今年3月底,在深圳市綠色發展基金會舉行的一次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探討會上,有9E型機組電力代表提出,5家企業碳強度的數據是按照2011年使用的天然氣來定的,但2012年這幾家企業的進氣源改變,兩種天然氣單位熱值差了13%左右,以此折算的碳強度為5.3噸每萬度電,高于4.96噸的給定目標。
專家指出,碳交易市場這種人為建立起來的市場,計劃得再周密,實際運行當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像上文中提出的不同渠道的天然氣熱值不同給發電企業碳排放帶來的變化這類問題一定還有很多,關鍵是要在運行中能夠不斷修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