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副省長林少春主持召開廣東省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專題工作會議,研究全省近期核查鎘超標問題大米工作。林少春稱,將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的意見》,從糧食市場準入、監管抽檢、規范臺賬、信息發布、追查處理、責任追究等方面入手,爭取使廣東省糧食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對大米等糧食抽檢信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及時向社會發布。
要抓好大米質量安全
今年媒體報道鎘超標問題大米流入廣東省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緊急部署了大米及米制品專項檢查行動。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糧食局等部門開展了全省大米質量安全摸查工作,摸查結果日前已經向社會公布。抽檢結果反映了廣東省大米質量的真實情況,總體是安全的。
林少春強調,食品安全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各地各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將糧食質量安全,特別是廣東人民的主食大米質量安全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緊抓好。
將出臺專門監管措施
林少春要求,廣東省要研究建立糧食質量安全的長效監管機制,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監管措施,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的意見》,從糧食市場準入、監管抽檢、規范臺賬、信息發布、追查處理、責任追究等方面入手,嚴格監管,爭取使我省糧食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各級監管部門要繼續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加大抽檢力度和查處力度,對大米等糧食抽檢信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照規范程序,及時向社會發布。
昨日上午,在廣州市食藥監局接訪日上,該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鐘廣靜表示,該局從來不認為之前“鎘大米”信息發布有任何問題,也沒有說過將檢討的話,這是媒體誤讀。鐘說,信息發布有分級制度,鎘大米相關問題如今由食安辦負責,該局之前的做法完全依法依規,也不是迫于輿論壓力,只是在走程序。該局不認為自己有任何不妥的地方,現在也沒有任何壓力。
廣州檢測出鎘超標大米后,只公布抽檢結果,未及時向社會公布不合格產品的品牌、生產單位及銷售單位,引發“通報”風波。對此,央廣中國之聲前幾日報道,廣州市食藥監局局長姚建明回應,此前只公布監測結果、不公布廠商的做法的確欠妥,將對此進行檢討。
就此,鐘廣靜解釋該采訪并非正式采訪,其也是通過宣傳部門后來得知對方是中央媒體。
外媒:中國土壤污染嚴重
美國《大西洋》月刊刊文說,中國有40%至70%的土壤已經被重金屬和化肥污染。其結果就是中國1/10的大米鎘含量超標。沒有一個部委負責監管土壤污染。今年早些時候,國務院將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的設立從2015年推遲到2020年。
湖南地質所專家:磷肥是致大米鎘超標重要原因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童潛明表示,部分無污染地區鎘超標的最大因素是,耕地大量使用磷肥。他說,據西方國家估計,人類活動對土壤鎘的貢獻中,磷肥占54%~58%,大氣降塵占39%~41%,灌溉水(污泥)占2%~5%。其中磷肥貢獻最大。“我國磷肥含鎘平均為15.3mg/kg”。
童教授還表示,據其研究發現,只有當稻米鎘含量至少超過每公斤1.13毫克(國家標準為0.2mg/kg),且長期食用才會影響人體健康。“我在洞庭湖區曾做過一份調查,晚稻鎘含量最高為每公斤0.76毫克,最低為0.06毫克,按照國家規定,其中41.67%的大米超標。”童教授說,根據相關防疫衛生部門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洞庭湖地區腰腿等骨痛病發病率不到1%,“這完全在一般疾病正常范圍之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