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光伏企業陷入了“雙反”的魔咒。
自2012年底,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之后,歐盟就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了“雙反”調查。而近日有關歐盟擬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37.2%~67.9%懲罰性關稅的消息,又在中國光伏業界投下了一記重磅炸彈。
此前,據外媒報道,兩位歐盟官員聲稱歐盟委員會同意向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板征收懲罰性關稅,該關稅將于6月6日起生效,稅率平均為47%。
按照流程,歐盟對華“雙反”的初步裁決6月初才會公布,但悲觀情緒已經全線蔓延。多數業內人士均對筆者預測,歐盟勢必將對中國光伏產業實施制裁,而在行業低谷中匍匐向前的中國企業,也聲稱“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重稅臨門
對中國光伏產品制造企業而言,47%的平均稅率將意味著歐洲市場大門的徐徐關閉。
最高可達67.9%的關稅,讓中國光伏業界大感意外。
“簡直是天方夜譚!”盡管對歐洲“雙反”已經有了心理預期,但面對如今平均稅率47%的消息,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仍覺得不可置信。
盡管歐盟方面六月初才會公布初裁結果,但業界普遍認為,此次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反傾銷初裁通過的可能性較大。瞿曉鏵對筆者分析,反傾銷之后還有反補貼,如果此次反傾銷的平均稅率就已經高達47%,那么此后合計稅率將更高。
47%的平均稅率,已是中國光伏企業無法承受之重。
“關稅如果超過30%,中國產品相對于歐洲產品就失去了競爭力。”作為歐洲太陽能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福能集團董事長劉佳勇對筆者表示,目前歐洲所生產的組件價格平均在每瓦0.65歐元左右,一旦開征平均47%懲罰性關稅,中國組件的價格將會增加到0.75歐元左右。失去了價格優勢,開發商會更傾向于選擇歐洲的產品。
對中國光伏產品制造企業而言,47%的平均稅率將意味著歐洲市場大門的徐徐關閉。
“一方面我們在國內組織和參加抗辯活動,一方面也進行了市場多樣化布局。”瞿曉鏵表示,為了規避“雙反”所帶來的市場風險,企業在過去的一年并沒有坐以待斃。
“雖然2012年歐洲市場占到阿特斯出貨量的40%,但在2013年二季度歐洲市場份額將有所下降。對于阿特斯來說,2013年增長最快的將是日本、印度、泰國、加拿大等新興市場,而歐洲主導地位將會逐步被新興市場取代。”他表示。
面對目前的市場形勢,英利則選擇了加速轉型。
近期,由董事長苗連生帶隊,英利集團一行人頻繁出行,對南方以及中原各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英利集團宣傳部負責人王志新表示,英利正在加速轉型,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包括生產電池組件,還將積極向產業鏈下游延伸,投身包括大型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屋頂電站的發電建設。
“雙反”致“雙輸”
如果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不僅將使歐盟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滑,也或導致歐盟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
“雙反”似乎在劫難逃,一旦失去歐洲市場,無疑將是中國光伏企業的沉重一擊。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看來,歐洲“雙反”之舉既“損人”又“不利己”。
據瑞典一家獨立經濟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如果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不僅將使歐盟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滑,也或導致歐盟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
“表面上看,在全球光伏產品產能過剩的形勢下,歐美企業相繼破產倒閉,而中國產品卻以較大的成本優勢占據了歐洲的半壁江山,是引爆歐盟‘雙反’調查的導火線。”但孟憲淦進一步指出,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制裁,更是歐洲爭奪未來能源新技術高地的一場戰役。
孟憲淦同時強調,歐盟“雙反”裁決一旦通過,中國也將毫不猶豫地進行反制。
2012年11月,在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立案進行“雙反”調查的背景下,中國商務部也啟動了對歐盟多晶硅的“雙反”立案調查,但初裁結果卻遲遲未公布。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何時開征對歐盟的“雙反”以及稅率的高低,需要觀察歐盟“雙反”的最終裁決。
近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公開表示,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設限,并希望歐方慎重裁決此案,“如果歐方對光伏產品設限,我們也將切實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
產能退出加速
若征收40%左右“雙反”稅率,國內企業預計將在歐洲喪失一半、總量大約4吉瓦的市場份額。
在市場哀鴻遍野之時,筆者了解到,多數光伏企業已經提前布局應對。
“對中國企業而言,歐盟‘雙反’雖然會造成市場一定程度縮水,但也并非‘洪水猛獸’。”在劉佳勇看來,目前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接近80%,實行“雙反”制裁后,歐洲本土的光伏產品無法立即滿足歐盟的供貨需求。
而全球光伏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歐洲主導市場的光環也逐漸褪去。“2012年歐洲大約占世界裝機容量的55%,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來看,歐洲市場份額將在2013年降至20%左右。”根據民生證券電力設備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測算,隨著歐洲市場重要性的逐步降低,若征收40%左右“雙反”稅率,國內企業預計將在歐洲喪失一半、總量大約4吉瓦的市場份額。
他認為,屆時中國、日本等新興市場的需求,或將有效彌補這部分缺口。
根據201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國內光伏發電有望新增近10吉瓦的市場需求。“受到新興市場增長的對沖,下半年的市場供需應該不會發生方向性變化。”與此同時,王海生也指出,由于歐洲市場的組件價格與中國等新興市場存在10%~20%的價差,即使在新興市場取得充足的訂單,光伏企業在短期也難以兌現成利潤。
“按照目前的市場形勢,是該下決心‘快刀斬亂麻’了。”對此,孟憲淦指出,面對目前行業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產能退出和行業整合迫在眉睫,而在歐洲“雙反”的沖擊下,客觀上會加速行業調整、促進優勝劣汰,使得產業向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
“中國光伏制造行業過分依賴規模而缺乏核心競爭力,關鍵技術和設備都來自海外。”孟憲淦指出,技術落后就會受制于人,在歐美“雙反”的影響下,光伏產業這波“寒冬”將會持續,而中國光伏制造企業仍需在核心技術上發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