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雙反”中國光伏產品的政策已經落定,平均47%的懲罰性稅率將光伏企業又一次推向了風口浪尖,長期貧瘠羸弱的中國光伏行業能否承受住來自歐洲市場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尚不得而知,光伏巨頭們的生存環境何時能夠有所好轉尚不得而知,國家層面是否會出臺反制措施尚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光伏行業的兼并重組潮會比預期來得更猛烈些。
就在光伏企業、投資者一味慨嘆生存空間日益狹小的時候,有關部門、部分專業人士、部分媒體卻將光伏行業的脫困指向了城鎮化,并異口同聲的認為“城鎮化將為光伏行業帶來重大機遇”,更有樂觀者指出“光伏企業的春天已經到來”。殊不知,中國光伏行業的春天剛剛降臨,即便是各方面的政策同時出臺、同時落實,光伏企業在短期內也看不到“勝利的曙光”。
城鎮化不能成為光伏行業發展的契機,更應成為光伏企業改善營收狀況的工具。
城鎮化是城市化的翻版,而如今的城鎮化更多的是強調農村、農業、農民向城市、服務業、市民轉變過程中要做好全面協調、提前規避以往城市化過程出現的諸多問題。如“圈地運動”以剝削農民的土地為由而肆意擴容城市的空間;“農民工進城”卻剝奪了農民社保、醫療、教育方面的平等權;“城市建設”以簡單的高樓大廈來掩飾文化內涵的缺失。雖然我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物力財力和運作經驗,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還應當適度放緩。
城鎮化是未來多年我國將堅持貫徹的戰略性方針,在城鎮建設的過程中將更加注重產業機構的調整和行業之間的有效銜接。城鎮化首先將帶動房地產、電力、石化、餐飲、服裝等諸多行業的發展,而水泥、鋼鐵、木材等基建領域相關產業會成為最先獲利的行業。盡管我們一再批評和批判,但城鎮化還會以基建領域為“排頭兵”。但是,如果新型城鎮化仍堅持走以往的城市化道路、以剝奪百姓福利為前提,那么城鎮化所能給國民經濟帶來實際正面影響便會大打折扣。
至于光伏行業在城鎮化中的地位尤為尷尬,發展城鎮化會在一定程度上惠及光伏企業,而若利用城鎮化契機大力發展光伏業,則勢必會造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城鎮化極有可能成為壓倒光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光伏行業并非能夠單獨創造經濟效益的產業,它的存在必須以其它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基礎,它的作用也僅僅只是能源行業的小小補充,并沒有到達“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步,大力提倡光伏業是在無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將長期以煤炭為主的事實。
光伏行業的發展是以上、中、下游不斷完善為前提的,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條是釋放巨大市場容量的保障。而我國光伏業長期集中于上中游,單晶硅、多晶硅、多晶硅組件的生產研發成為了企業的重點,下游光伏電站的建設和利用則成了薄弱環節。重建設、輕利用一直是國內光伏電站的突出問題,并網效率低下、盈利能力薄弱是國內光伏電站的客觀現狀,這些非常重點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光伏電站將無法成為撬動光伏市場、消化過剩產能的有效環節。
城鎮化過程中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部分太陽能產品的做法尚可以理解,而大規模發展光伏行業的想法過于幼稚。國內光伏基地已經初具規模,東北、西北、華北應當成為光伏電站的集聚區,而被市場熱議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在國內不具備發展的條件。若能解決電網企業和光伏企業之間的利益糾葛,利用智能電網將當前光伏電站所發電力運送至東部地區,這對于光伏企業而言已是“功德無量”的好事了。
城鎮化尚處于概念炒作階段,借此機會擴張光伏行業的做法極端錯誤,光伏項目的上馬會進一步加劇光伏業的產能過剩、結構失衡問題。地方政府應及早反思之前光伏業“大躍進”過程中所采取的錯誤決策,在兼并重組浪潮未能結束前,切不可盲目放開光伏項目的審批。概念炒作只會加劇光伏企業的生存困境,光伏業的產能過剩將造成重大的資源浪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