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市人大代表考察四川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
10日下午,46名市人大代表前往中國石油四川石化有限公司現場考察四川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人大代表們進入廠區,并實地了解了項目中心控制室、中心化驗室等核心部門的相關情況(右圖)。在與企業的交流中,多位人大代表就項目選址、安全監管、應急預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慮,四川石化公司負責人也一一作出回應。
戰略定位:國家能源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
“這個項目為什么如此選址?”考察交流中,市人大代表付天力等向四川石化公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資源缺乏,西南地區以煉油乙烯為龍頭的石化工業一直是我國石化工業的唯一空白區域,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四川石化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川石化項目被列入了“七五”、“八五”國家發展規劃,及“九五”、“十五”擬建項目計劃。“十一五”期間,根據國家戰略布局需要,作為支持西部大開發以點帶面的項目,四川石化項目列入了國家《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四川80萬噸乙烯項目和1000萬噸煉油項目環評分別于2005年4月、2008年2月先后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現國家環保部)審批,并分別于2005年12月、2008年4月獲得國家批準建設。“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石化項目暫停建設。在國家地震局對四川石化項目彭州廠址地震安全性進行了評估論證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11月批準復工建設。
在說明該項目的戰略定位時,該負責人表示,四川石化項目是國家能源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也是國家擴大內需、調整能源結構的基礎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填補西南地區石化產業布局空白,緩解區域能源和化工原料長期短缺局面,為四川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提供要素保障。”
四川石化項目投產后,其產能如何?該負責人表示,四川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投產后,將有效緩解四川地區成品油供需矛盾, 極大地緩解區域經濟發展中能源短缺局面。而四川石化80萬噸/年乙烯項目的投產,也將有效緩解西南地區化工原料短缺,促進西南地區相關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政府監管:分布在整個項目的各個環節
針對四川石化項目,政府將做到:堅持在法定的正式驗收之前,不允許企業生產,驗收過程將對社會公開,邀請公眾參與;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對企業生產的環保措施提出更嚴格的要求。而作為項目業主,四川石化公司在生產運行中將接受怎樣的政府監管?
“我們整個項目的各個環節,都處于政府各部門的嚴密監管下。”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比如,污染物排放由環保部門監管,企業人員資質由勞動部門考核,安全生產由安監部門監管,等等。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這個項目的監管,成都市還專門成立了成都石化基地管委會,“管委會不管別人,只管我們。他們和我們之間,就是管與被管的關系。”
該負責人舉例表示,從企業自身來說,其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在排出之前,將進行在線檢測;在經氧化塘排入沱江之前,也要經過在線檢測。而這些數據都是與地方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實時聯網的,做到了互監互控。此外,為了專門監測對大氣的排放,按照國家要求,政府還在項目中設立了專門的環境監測機構,由流動檢測車在廠區每天對各項環境指標進行檢測、監督。“如果超出國家標準數值,政府會立即勒令停產,我們也就會立即停產。”
污染防控:標準高于歐美石化企業
而在昨日的考察交流中,針對項目的污染防控、應急處置等問題,多位市人大代表也向企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四川石化公司負責人表示,很多歐美發達國家在石油化工工業方面起步較早,往往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且通過不斷的技改,使得生產、安全都可以保持先進水平。“而我們由于是新建項目,總體來說,在技術水平方面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項目設計的安全等級和防控標準都還要比同行業高。”
“項目每天生產的污水將通過管道排入沱江,到底有多大的量?這一過程中如果發生泄漏怎么辦?”范玉蘭、黃志強等代表就此向四川石化公司發問。該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負責人表示,從量上來看,項目每小時排到沱江的水量為450立方米,一天為1萬零800噸。在廢水處理上,項目采用的是工業水排放一級標準,符合國家排入大江大河的標準,“這也是四川石化在水處理上的一條紅線。”
而針對排污過程中發生泄漏的可能性,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引入了世界先進的壓力微控技術,72公里長的排水管道全線有60多個閥門,一旦某一段發生泄漏,經過倒查后即把該段的首尾兩個閥門切斷,控制住漏點,再開挖修復。
代表感受:采用多項先進技術 可以放心
市人大代表黃婉霞:這個項目的設計起點比較高,采用了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從老百姓擔心的程度來看,沒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嚴重,應該說整個項目還是可以放心的。
市人大代表李慶:項目中采用了先進的技術,來進行一些安全方面的防護。比如說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就采用了三層隔漏措施,這些方面的努力讓人感覺很震撼,考慮得比較周到。
市人大代表李玉蘭:這個項目不管是排污能力、對污染的治理,以及生產過程中將受到的各方面監管,都與原來很多老的項目不可同日而語。從今天現場考察的情況來看,應該說我們得到的信息還是比較良性、讓人放心的。
代表建言:暢通溝通渠道 公布相應數據
考察結束后,圍繞著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人大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關于環境監管,代表們建議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于企業的監管力度,通過企業、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聯動,確保其環保設施能夠正常運行,嚴格控制排放的污染物達到設計標準。為了防止信息不對稱,人大代表建議企業要暢通溝通渠道,有必要建立向市民公布相應數據的平臺和機制,讓市民能夠隨時了解項目的具體情況。此外,代表還建議希望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環境的評估鑒定,通過權威機構進行相關數據的對外公布。成都晚報記者 胡錦楓 攝影 李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