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不等于績效管理,它只是績效管理的一種途徑和手段。然而,很多企業甚至一些咨詢師和培訓師,則把績效考核當作全面績效管理,“以考代管”。不僅如此,即使在績效考核中也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因此,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十要十不要”之建議。盡管這些建議不是全部問題所在,也并非靈丹妙藥,但我相信,只要避免就一定能見到效果。
一、要真抓實干,不要形式主義。
績效考核不能擺架勢,講形式,而要真抓實干。一些企業把功夫下在了形式主義上,具體表現是:文件一大堆,花樣百出;理論一大套,花里胡哨;表格一大摞,實用性甚少??删褪侨鄙賹崒嵲谠诘姆椒ǎ褪侨鄙賹嵭?。
二、要結合實際,不要本本主義。
企業的績效考核辦法多出自高層管理者和咨詢者之手,這沒錯。但是,錯在這些“考核辦法”并非來自客觀實際,多為“秀才”杜撰;錯在與實際情況不符;錯在一廂情愿的主觀臆斷;錯在沒有同基層操作者和管理者進行充分地溝通和共研。因此,很多企業的《績效考核管理辦法》聽起來合理,用起來別扭;看起來象樣,做起來難堪。成了阻礙績效考核的羈絆,成了只能放在柜子里的本本。另一方面,即使遇到了與實際不符的問題,也不去改善,硬著頭皮往下推行,而且還一味地強調“考核的力度”。其結果只能是作繭自縛。
三、要公開民主,不要神秘主義。
考核本來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的事情,可是有的企業硬是把它搞得神秘兮兮,一會兒與崗位測評相結合,一會兒與性格測評相結合,一會兒與人際關系相結合,一會兒與態度相結合,就是不同真正的績效相結合。在考核中搞什么“背靠背”,就是不搞面對面;搞什么“上司權重”,就是不搞“員工尊重”。凡此等等,嚴重傷害了員工的自尊。尤其是有的企業在某些咨詢師的建議下,對中基層管理者進行什么“管理風格”、“性格特質”、“人格品質”之類的測評與考核,弄得大家怨聲載道,哀怨不止。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完全忽視了績效考核的“績效”這個本質。
四、要客觀現實,不要主觀主義。
很多管理者在考核員工績效打分時,并不都是依據客觀實際來評價,往往是憑借主觀印象,尤其是在績效綜合排名上,總是講求所謂的“平衡”。比如:對印象好的就調高一點分數,對印象一般的就保持考核分數不變,對印象壞的就跳低一點分數,哪怕只有零點幾分,一下子就拉開了“檔次”。于是,在排名上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五、要發展提升,不要蓋棺定論。
很多管理者不愿意做較差員工的艱苦細致的發展提升工作,更不會做部屬的培育。他們對較差的員工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總是一碗涼水看到底。往往對較差的員工下死結論,搞蓋棺定論。殊不知管理者的角色也是需要轉變的,也是多維的,既要管也要幫,更要輔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