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簽下安徽省一個污水處理項目的魏超龍,還沒來得及犒勞一下自己就馬不停蹄地往北京趕,與其他客戶接洽。用他的話說“最近比較忙!”
“目前好的項目競爭非常激烈。”北京曉清環保集團總裁助理魏超龍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治理水污染已迫在眉睫。近日有消息稱,發改委、財政部和住建部等部委要求各地加快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落實2012年度中央預算內污水垃圾處理投資補助項目。
“賠本賺吆喝”
投資大師羅杰斯在談到中國經濟首要問題時,排除了最為矚目的房地產,認為真正可能終結中國繁榮的問題是:水危機。中國七大水系一半以上河段水質污染。35個重點湖泊有17個嚴重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50%以上城鎮的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40%的水源已不能飲用。環保部數據顯示,我國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機和無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日前發布《潮流·污流:全球時尚品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查》顯示,ZARA、美特斯邦威等20個國際國內知名時尚品牌的服裝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并最終將其殘留在產品中。
“這些大品牌把生產過程中的大量污染排放到生產國的河流里,通過食物鏈威脅更多人的健康。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綠色和平污染防治項目主任李一方說。
水污染已不僅僅局限于黑臭缺氧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或者是重金屬有毒化學品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也不是單純的營養元素超量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現在是這幾種情況同時存在。”魏超龍告訴記者,如果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可能是第一種水污染,經濟發達地區則是第三種水污染。
“無論什么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污染,這就倒逼出了這個行業。”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坦言,“沒有哪級政府自愿拿出財政收入做環保,都是因為國家有要求,因為迫在眉睫。”
“事實上,很多項目工期都非常緊,都是被逼出來的項目。”上述人士稱。
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1年10年間,城市污水處理廠數量年均增長速度約13%,處理能力增長速度23%。截至2011年,我國建成投運的城鎮污水處理廠超過3100座,污水日處理能力超過1.5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6%。從數量來看,市場化運營程度約為50%,其中BOT項目數量占大多數。
“現在有的項目基本是‘賠本賺吆喝’,因為所采取的運營模式,回款時間比較長,有時可能導致利潤被消磨掉。”魏超龍直言。
盡管資本市場一致看好水務市場,但是水務服務是資本沉淀性行業,資本市場單一的股權和債券融資,使產業主體融集的資本成本巨大,但產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難以支撐資本的高收益要求。與產業發展匹配的低收益、長穩定的金融配套工具嚴重缺乏。
政策扶持將加大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預測,“十二五”期間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投資總需求約為1250億元左右,年均治理投資約為250億元左右。
但是,水務產業集中度低,最大的水務集團其服務市場份額也不過5%。市場過度分散制約了行業的技術進步及服務的集約化。“目前市場缺少龍頭企業,因為市場相對比較分散。”魏超龍如是說。
2012年以來,國家對水行業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繼《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和《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專項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出臺之后,我國將在預算內增加投資145億元,支持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污水管網工程建設,比2011年增長幅度高達230%。
有消息稱,2012年度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金額近500億元,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到2012年底,各地落實這些項目資金投入的比例至少要達到75%以上。為確保項目如期完成以及實現《“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和《“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出的目標,中央政府層面近期不斷加強各地落實項目的督察和敦促力度。
北京曉清環保集團董事長韓小清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應該發展大環境部制,將國土、林業、海洋各部門合并,將環境問題統一管理、協同發展。另外就是對中央對地方環境指標進行績效綜合考核,對不達標者進行處罰。希望進一步開放環評、監測、管理市場,推動環保市場化進程,加速科研體制改革,用科學技術推動環保事業發展。
作為在煤礦礦井水處理獲得重大突破的北京中力信達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早早地把目光盯在這塊蛋糕上,中力信達副總經理謝東岳認為,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追求環境保護和綜合效益最大化,逐步形成以煤炭綜合開發、深度利用為核心的綠色、低碳、高效的發展模式,是礦山綠色發展之路,也是一個必然選擇。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稱,按照官方數據,10年之前,工業廢水處理已經達到90%以上,工業廢水處理遠遠超前于市政污水處理,實際上卻是遠遠滯后。工業廢水處理的商業模式也不清晰,因為它不是污染自己主動做的,取決于第三方的監管,如果監管不到位,那就是虛擬的,如果監管時斷時續,那這個產業沒法實現持續生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