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稅的征收,本質上是為了控制高耗水行業用水,利于水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發展包括"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再制造產業","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愿協議、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新機制新模式",重點也在于資源能源節約。水資源稅可能的操作形式:相關人士認為水資源稅很有可能采取從價計征,由地稅征收,并歸地方政府所有的方式。我國目前針對7類資源征收資源稅,包括原油、天然氣、煤炭、其它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鹽等。除海洋石油資源稅歸中央所有,其他資源稅由地稅收取,并歸地方政府所有。另外我國現有資源稅從量計征,弊病較多。煤炭資源稅將由從量改為從價,表明了今后資源稅的方向。所以相關人士認為水資源稅也將從價計征,由地方政府使用,投入到水務相關設施建設上。
綠色低碳帶來充分想象空間。工信部的文章在具體闡述"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時寫道"以破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為出發點",本質上還是講的能源、資源節約問題。但是在具體形式上提出"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愿協議、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新機制新模式"。這就包括了余熱發電、節能設備的生產銷售、替代能源的發展(比如垃圾焚燒發電)等相關行業,以及碳交易市場制度建立,政府為節能自愿協議提供的各種財稅優惠等政策。相關人士認為未來很有可能在上述方面建立配套制度。
專家認為,當前能源結構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預示了新能源產業在整體趨勢上存在長期內的發展動力。垃圾發電行業2012年前三季度收入、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7.39%、33.6%,顯示出垃圾發電前景良好。四季度到2013年不少垃圾發電項目進入建設周期,此外垃圾發電擁有環保和新能源雙重屬性,在高投資推動業績增長的同時,還將伴隨環保主題獲得估值提升。
環保領域將逐漸告別側重污染源治理的階段,進入資源化、節能的新時代。加強大氣污染物治理、減少煙塵排放量、提高污水處理率等是"九五"、"十五"環保規劃的核心內容,但是在"十二五"之后將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一個簡單的邏輯就是在脫硫脫硝、污水處理率等治標都達到90%甚至更高以后,污染源治理工作就將進入收尾階段。在"治標"工作完成后,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將轉移到"治本"的工作。具體就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利用資源,降低能耗或者提高能效等方式減少污染源的排放。相關人士認為這也是十八大報告強調"資源節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相關人士認為環保領域的重點將轉移到資源化、節能利用等方面,而環保產業的主導者也將轉移到相關的環保服務業上。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推動以環保服務業為龍頭的環保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體現在污染物的控制上,一方面體現在環保設備的發展上。環保設備的大規模運用在促進環保裝備業發展的同時,也為節能減排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