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降反升。
在多哈會議召開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1月21日發布《排放差距報告》(下稱《報告》)向公眾披露了上述讓人沮喪的消息。
這份由來自20多個國家55名科學家參與撰寫的《報告》稱,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01億噸,與2000年相比已增加約20%。如果各國不采取行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可能在8年后達到580億噸左右。
根據此前的樂觀測算,如果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控制在440億噸,2010年的排放量比這一估算超出14%。
“即使所有國家都作出了雄心勃勃的承諾,并且依照哥本哈根談判確定的最為嚴格的規則,到2020年實際排放量與所需目標相比仍將有80億噸二氧化碳(CO2)的差距。”報告領銜作者之一、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姜克雋對記者解釋稱,在考慮各種因素之后,這一排放差距大致在80-130億噸之間。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缺口擴大,主要是因為發展中國家在未來8年內還會有較高的經濟增長。”報告作者之一、清華大學核能和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趙秀生說。
《報告》強調,現階段溫室氣體減排“不作為”將導致未來減排成本逐步攀升。不過,《報告》并沒有對具體的國家提出要求。“聯合國的報告一般強調均衡,通常不會針對具體國家提出具體建議。”姜克雋介紹,“我們對建筑、發電和交通等各個有可能實現大幅減排的領域提出了一些減排建議。”
有專家建議,在縮小碳減排缺口的過程中,作為世界前兩位排放大國的中美兩國應采取更積極的行動。
“中國應采取更為主動的措施,促使碳排放盡快達到峰值,這將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將起到重大作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變化與能源高級顧問楊富強說,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應拿出誠意,承諾一個較高的減排目標。
11月21日當天,作為本輪多哈會議的預熱,國家發改委亦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年度報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坦言,雖然采取了很多積極措施,中國現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絕對不會沿襲發達國家傳統的發展方式,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人均GDP達到50000美元的節點才開始下降。“我們能不能在人均GDP比發達國家減一半甚至更低的時候出現這個拐點呢?只要我們努力,還是有可能實現的。”解振華說,今年中國的碳排放強度將下降3.5%以上。
對于下周的多哈會議,中國的立場仍然是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發達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解振華表示,依據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規律,“在現階段要求中國絕對減排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是中國在這個階段里無約束地排放也是不對的,我們不愿意出現這種情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