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太陽能補貼貿易調查案7日剛以征收高額懲罰性關稅的不利裁決終裁,中國光伏產業即再遭噩耗,商務部最新消息顯示,歐洲當地時間8日,歐盟委員會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立案公告,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
“歐盟的補貼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協定關于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構成了世貿組織協定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并嚴重影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損害了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正當權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說。
今年以來,針對光伏產業的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今年9月初,歐盟委員會不顧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執意發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該爭端年涉案金額將近1300億元,是中國歷年來遭遇最大規模的一宗貿易爭端。面對歐美的層層圍堵,中國光伏產業陷入生死劫。而中國企業也欲發起反制措施,繼今年7月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之后,11月1日,商務部發布2012年第70號和第71號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面對歐美等國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難”,多家光伏企業也表示,將積極應訴歐美的反傾銷調查。
如超日太陽11月6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在第一時間積極回復歐盟的調查問卷,并且聘請了專業律師一起準備應訴資料。
對于歐洲反傾銷調查的影響,有光伏企業表示難以預計。據超日太陽稱,目前歐盟反傾銷尚處調查階段,其未來的裁決結果還很難預計,因此,公司在尚未取得歐盟反傾銷的包括征稅對象、征稅形式、征稅稅率及征稅起始日期等基礎信息前,尚難以估計其對公司產生的具體影響。
雖然說影響難以估計,但是從已有數據已經表明危害極大。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高達6.45萬噸,同比增加32.86%,面對來勢洶涌的進口多晶硅,國內企業無力抵抗。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43家多晶硅企業中,80%的企業已經停產。也有業內人士證明,“目前進口多晶硅價格低于國產多晶硅,最低價小于20美元/千克,明顯低于其成本,因此國外存在對多晶硅補貼、傾銷。現在國內產能過剩很厲害,80%-90%都停產了。”
而為減緩企業的壓力,中國政府也是不斷推出措施,進行支持。有分析人士認為,政府從國內外兩個維度對一個產業進行全面拯救,這在以往的政府扶持企業舉措中還是很少見的,這既表明了政府維護企業利益的決心,同時也證明光伏產業面臨的問題十分嚴重。事實上,今天光伏企業面臨的困境是產業發展超越了市場承受力的結果,而政府要拯救光伏企業,最根本的途徑是讓光伏產業回到市場化的軌道上來。
日信證券一位分析人士也表示,隨著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收緊政策,加上企業自身發展問題,今年光伏企業進入“寒冬期”,因此我國政府不斷推出措施進行支持。短期來看,國內政策以挽救信心為主,難以快速改善企業經營困境,也無法扭轉供求關系和低迷的價格;中期而言,國內對分布式光伏的推動將引導出健康成長的國內需求市場,預計將逐漸涌現出一批專業的系統集成服務企業。
業內人士指出,政策的扶持更多的是提振信心,而企業要轉好還得靠自救。企業只有通過持續地技術創新,才能不斷提高電池轉換效率,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共同推動太能能光伏發電平價化時代。同時,企業還需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生產,政府在引導產業發展時更應該充分考慮到市場的承受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