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歐盟相繼向中國光伏產業揮動“雙反”大棒后,印度近日也宣布收到國內企業對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太陽能電池板反傾銷調查申請,中國光伏業可能遭遇“三面夾擊”。如何應對接踵而來的打擊和危機?專家認為,除了政府積極爭取溝通外,中國光伏產業還需增強信心積極抗辯應訴,同時加快國內新市場開發。
印度接棒歐美 中國光伏產業或遭“三面夾擊”
印度近日宣布,其國內企業申請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提起反傾銷調查。印度反傾銷局稱,2012年9月12日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在此之前,美歐已相繼向中國光伏產業揮動反傾銷“大棒”。
2012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光伏產品(主要是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
歐盟委員會2012年9月6日發布公告,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迄今對中國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
實際上,印度此番舉動并沒有讓中國業界感到太意外,因為早有先兆。2011年12月19日,中國商務部網站上就曾發出預警提示,印度商工部近期已收到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提交的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調查申請,預計一個月內可能發起反傾銷調查。
據一份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光伏組件貿易額約16億元人民幣,這與200多億美元(約合1300億元人民幣)的對歐出口額相差較大。相比于占國內光伏產品出口70%份額、逾200億美元貿易額的歐洲市場,即使印度政府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出臺反傾銷措施,對于國內光伏產品出口形勢的負面影響遠遜于歐洲。
印度今年7月發生了11年來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折射出印度亟需太陽能燈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機會。印度的“國家太陽能計劃”提出到2013年光伏離網發電200兆瓦,并網發電2000兆瓦,預計在2022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吉瓦。
業內人士表示,印度本土太陽能制造業并不發達,其國內光伏市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口。該國希望限制進口太陽能電池及組件,但卻又希望外資去該國設廠,以帶動其經濟。其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反傾銷雖然也會給國內光伏產業帶來影響,但因印度市場本身規模較歐美小,此次反傾銷調查對中國產業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雖然中國出口印度的光伏產品數量并不多,但對目前身陷困境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一旦反傾銷成立,中國企業將失去開拓這一新興市場的優勢和機會,同時專家擔憂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擔心,這股反傾銷浪潮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擴散開來。韓曉平指出,由于沒有在美國開始光伏反傾銷調查時采取及時行動,歐盟和印度跟進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反傾銷。未來,巴西等金磚國家甚至更多國家或會跟進。這些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擔心,中國產品賣不到美國和歐洲,會不會到第三世界去傾銷,于是開始以反傾銷調查為名,阻止中國產品進入。這個局面一旦形成,會對中國光伏產業形成滅頂之災。
一位券商分析師對此稱,目前中國龍頭企業已在印度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印度也揮起反傾銷大棒,這些企業近幾年好不容易在印度市場建立起的優勢地位可能迅速會喪失。從這一角度來看,印度反傾銷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中國宜多措并舉應對光伏反傾銷
傳統歐美市場多方圍堵,新興市場也遭遇阻擊,中國光伏業陰云籠罩。除了政府在積極爭取溝通外,光伏產業還需增強信心積極抗辯應訴,同時加快國內新市場開發。
——政府積極溝通磋商
中國政府代表團目前正在歐洲就光伏貿易案件與歐盟進行溝通和磋商。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率中國政府代表團于本月12日至13日訪問德國,就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調查一事交換意見,闡述中方立場。
14日,中國政府代表團又赴布魯塞爾與歐盟貿易總司司長德馬爾蒂就歐盟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反傾銷案進行磋商。崇泉表示,中方希望歐盟謹慎行事,通過磋商解決中歐貿易問題,維護中歐經貿關系大局。
——積極抱團抗辯應訴
在積極尋求磋商的同時,專家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相關商會和企業團結起來積極抗辯應訴。在抗辯中要依據WTO規則,找準應訴的法律點和方向,針對對方弱點,尋求突破。
阿特斯太陽能政府關系及業務發展總監張謙表示,如果印度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企業將會像應對歐美“雙反”調查一樣采取抗辯措施。
中山大學太陽能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洪瑞江說,中國企業一是要通過行業協會團結起來尋求應對辦法,二是要通過政府的相關部門積極應訴和抗辯。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也表示,中國企業的抗辯和反訴是必須要做的,這是雙方貿易摩擦導致的不得已選擇。中國企業如積極抗辯,將會取得一定的反制效果,應該在反傾銷稅的額度和實施時間上爭取調整。
——加快國內新市場開發
據中國四大光伏企業之一的天合光能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測算,如果在我國大量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工業區建造光伏發電裝置,并允許這些建設公司以峰電的價格,將所發電量直接賣到開發區,賣給工業用戶,對很多資源好的沿海地區,國家基本不需進行補貼,產業就能自行實現商業化運作,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就能快速打開。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拓展國內市場,步子還可以再大一點。如果到2015年,國內市場拓展到1800萬-2000萬千瓦,中國市場占世界市場的50%,我們還會怕“雙反”嗎?
與此同時,專家指出,中國企業為了更長遠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加快轉型步伐,開拓產業鏈條,在市政建設和民用生活中開發并推廣光伏產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