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太陽能發電、太陽能光伏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我國大陸地區光伏電池產量達100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以上。到2010年底,全國累計光伏電池安裝量總計86萬千瓦,其中大型并網光伏電站共計45萬千瓦,與建筑結合安裝的光伏發電系統共計26萬千瓦。
“十二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發電將有怎樣的發展方向?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根據《規劃》,大力推廣分布式發電、促進光伏制造業健康發展,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太陽能發展的最大亮點。
分布式光伏發電備受重視
《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將重點在中部地區建設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電系統,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
不難看出,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將是未來國內光伏市場應用領域的重要方向。據測算,分布式發電投資將占到總投資的60%。《規劃》對分布式發電大規模應用提出了具體思路:鼓勵 有條件的城鎮公共設施、商業建筑及產業園區的建筑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支持在大型工業企業的內部電網中接入光伏發電系統,探索并建立適應用戶側光伏發電的電網運行技術體系和管理,從體制和相關扶持政策上督促地方政府、電網和發電企業積極落實。
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太陽能發電的重要應用方式,在本地消納、減少損耗方面有顯著優勢。但現實情況是,我國尚未形成適應分布式發電發展的電力體制和價格機制。
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國外分布式光伏發電采用得很多,對國內來說,關鍵是要并網,否則就會造成浪費。在電網接入和并網運行管理上,我國還沒有建立與分布式發電相適應的電網接入和并網運行機制,無法充分發揮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優勢,極大影響了分布式能源企業的積極性,制約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大規模發展。
“相關部門正在對《電力法》進行修改,醞釀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采取與大型電站一致的固定上網電價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會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孟憲淦說。
在大力推廣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 電的同時,建設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完善太陽能發電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太陽能發電產品競爭力,鞏固光伏發電制造行業在全球的持續競爭優勢,也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國家將進一步優化相關配套措施,解決制約目前太陽能發電發展在土地、價格、財稅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瓶頸,加速我國太陽能產業的有序發展。
光伏制造轉向內外并重
過去5年里,我國光伏電池產量一直是全球第一。但是,對于國內各光伏企業來講,他們關注的已經不再是過去這些輝煌的成績,而是歐盟對中國光伏的反傾銷。歐盟作為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如果最終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高額關稅,則意味著全球70%的光伏市場將對中國企業關上大門,屆時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短短幾年里,我國光伏產品快速擴張,并把目光瞄準了廣闊的國際市場,90%的產量供應海外。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導致國內應用市場培育不足,在國際市場增速下降和部分國家實行貿易保護后,產能過 剩的矛盾凸顯出來,造成國內光伏電池企業提前感受到了寒冬的涼意。
對此,《規劃》首次明確提出,鼓勵企業以市場原則展開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光伏產業結構優化,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擴大國內光伏產品應用市場,規范企業采購光伏電池招投標活動和市場秩序,創造有利于光伏制造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孟憲淦分析指出,在原材料、技術、設備等方面,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過度依靠國外市場,必然使得國內的光伏生產企業陷入低谷。現在中國光伏面臨著來自歐美的貿易壁壘,再加上行業本身處于低谷,光伏產業提前迎來寒冬。“十二五”期間政府及時對光伏制造業作出指導,控制產能擴張,優化產業布局,實現從過度依賴外需向內外需求并重轉變,有利于這個行業的長遠發展。
孟憲淦認為,在《規劃》的引導下,國內光伏產業集中度會不斷提高,關鍵技術研發能力加強,使我國光伏產業從規模效益型向技術效益型轉變。“光伏行業的整合效果很快就會顯現,在此過程中,技術不精及債務負擔過重的企業將涌現破產重組潮,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因此做大做強。”孟憲淦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