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節能減排是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所以節能減排的機制也不是只由政府或企業或個人單獨構建的。從監督管理與被監督管理的角度上劃分,節能減排的機制可以分為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從制定約束政策主體的角度上劃分,可分為政府主導的節能減排政策,企業自我約束的節能減排的機制和發揮市場作用的節能減排市場機制。從行業上劃分,依據各個行業不同的特點,可以分成各個具體行業的節能減排機制。
針對政府、企業、市場三個方面的節能減排機制各自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到有些問題存在于機制本身,靠自身解決恐怕不大容易,因此應該尋求一種既解決現有問題,又超越原有機制的解決方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加強政策機制制定與執行的監管
政策不只是限制性的規定,更應該是急企業之困,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提示與指南。中央政策規定性的內容較多,因為各地方情況差別較大,應視具體情況安排,統一的做法不可能行得通。地方不應僅把政策視為規定與限制性的指標,必須完成,不做分析解讀,硬著頭皮攤派下去。這樣的政策實施企業也是較難接受的。要想改變企業走形式,應付檢查、得過且過的心態,把節能減排內化為自身需要,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尤其是地方政府,強化政策機制出臺與執行的監督力度,政策制定貼近企業實際,政策執行公正、嚴格,有序開展工作。雖然工作難度比較大,但作為長效機制,政府工作做到位本身就是節能減排機制的重要一環。
(二)強化企業自身節能減排意識,構建內生機制
對于企業來說,能耗低本身就是一種效益;另一方面,企業減排措施落到位,注重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廢氣污水排放,不僅能避免觸上污染環境的“高壓線”,而且還能享受生態補償的優惠政策。從這幾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看,凡是節能減排工作落實好的企業,成長性、競爭力都比較好,得到的優惠政策也更多。反之,一些能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成了過街“老鼠”,或被責令整改,或被關停并轉。因此落實節能減排各項措施,有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培養節能減排意識,一要引導企業算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本賬。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那是見利忘義的表現。二要堅持抓主管,抓落實,企業經營者要當好節能減排的第一責任人。三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抓起,真正把節能減排落到實處。
(三)綜合引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新興的節能減排市場是理論界、企業、政府都普遍看好的新機制。市場機制有很多好處,而幾乎沒有缺陷,因為資源配置不會發生扭曲,資源效率可以發揮到最優。但想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前提是市場建立起來,有大量的買家和賣家,有充分的信息,而且市場交易受到國家法律嚴格的保護,這些都是當前的主要問題。
1.盡快完善節能減排市場的各項政策法規。節能減排市場是比較特殊的市場,所交易的不是滿足消費的商品或企業所需的生產資料,而是節能的收益或排污的權利,而且是今后一段時期持續的流量。這些交易看似獨立,但實際上很難與企業主營業務的業績分離開,因此可能存在合同履行的各種不確定性。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使得他們不敢貿然進入這個市場。我國目前還沒有普遍建立起完善的貸款抵押或擔保的機制,商業銀行不可能給新的能源服務公司或其客戶提供貸款。因此,為盡快在用能企業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政府應當在財政、稅收、金融政策等方面加強對能源服務公司的扶持。這些問題都需要相關法律政策出臺進行規范。
2.政府主導,建立市場平臺。節能減排市場是新興市場,作為賣家的能源服務公司及各種技術服務、咨詢公司都還沒有打開市場,作為買家的各種企業對這個市場也沒有充分了解。尤其是中小企業,數量多、分布廣,但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政府幫助進入這個市場。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建市場平臺,組織培訓,建立信息網絡,發揮市場效能。市場環境也常是合同能源管理推廣面臨的一個問題。諸如企業節能認識不強;能源服務公司節能技術力量還不能提供全方位節能服務;節能經濟效益的評估體系還不夠完善;節能改造項目融資渠道有限,缺乏經濟激勵政策;如果市場誠信不足,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風險較大。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政府提供建設與服務,盡快建立起節能減排市場平臺。
3.中小企業通過規劃與聯合形成市場主體。即使在市場建立起來以后,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小也可能導致交易的無效率。因此應當在工業區規劃上就預先做好產業行業間的有效協作分工,考慮到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相互銜接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一個工業園區的小企業群可以作為一個聯合的賣家或買家,例如一個小企業群互相通過相對地理位置和工藝設計形成節能或減排的銜接,從而實現了零排放清潔生產,便可以作為交易商品賣給還需購買排放的同類企業,從而自身得到節能減排的額外收益。這也許是未來中小企業節能減排最有效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