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合同能源管理融資模式探析
發布時間:2012年7月25日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要實現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從8.3%上升到11.4%;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7%;同時單位GDP的能源使用量減少16....
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要實現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從8.3%上升到11.4%;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7%;同時單位GDP的能源使用量減少16%。
這個目標讓節能服務成了一樁“大生意”。按照《2011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公司數量將近3900家,其中備案的節能服務企業1719家,實施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1472家,比2010年增加了88.23%。行業從業人數也大幅度增加,從原來的17.5萬人增加到37.8萬人,增加116%。
但是,這些涌入者很快就發現,看得見的“蛋糕”要吃到嘴里,并沒有那么容易。
建立標準
按照國外已有的成功模式,通過實現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節能服務公司大多通過前期墊付部分支付節能項目成本,以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耗能企業和能耗設備進行升級,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企業則可以從中獲利。但在實際運行中,難度并不小。
“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業主不愿意前期投入資金,我們自己經常要墊付全部的前期資金,可是這一個項目的經營周期至少在兩年以上,我們一個公司很難同時運作多個項目。”北京一家節能服務企業的項目經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沒有了規模,自然也就制約了效益提升。到銀行尋求融資是他們的本能反應,但是,新興行業所遭遇的尷尬也就此凸顯。
合同能源管理業務是個特殊項目,沒有抵押物或抵押物很少。不少銀行出于風險控制考慮,常常會拒絕放貸,讓節能服務公司不敢簽下大項目。沒有大項目,企業就沒有高利潤,節能服務公司就此陷進了一個“惡性循環”。
“綠色信貸面臨的難題有兩個:一是行業風險,二是收益保障。”浦發銀行公司及投資銀行總部副總經理楊斌稱,對于節能服務企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從2010年起浦發銀行就成立了專門的團隊進行研究。
從銀行的角度,楊斌表示,國內從事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的公司經營時間短,大多數公司尚處于發展初期,存在注冊資本較小、財務制度不規范等問題,在銀行貸款審核過程中信用評級較低。
但是,綠色信貸的經濟潛力卻是不容小覷的。前述項目經理表示,以水泥余熱發電為例,既有政府稅收減免,又能實現能源節約,通過財務計量后發現,項目回收期可大幅提升、實現經濟效益。但關鍵是,大多數銀行無法評估效益并轉換為擔保要素。
或許是看到了這個“破題”的節點,在將綠色信貸提升為主要發力領域之后,浦發銀行在過去的4年間,與IFC、國家能源局等單位合作,幫助銀行風險審批人員去了解行業技術、市場以及政策變化等情況。
綠色信貸和傳統信貸的不同在于,大多數情況下是以項目而不是企業為主要的放貸對象,所以風險評估的方式和考量標準也有不同側重;此外,綠色行業的特點是技術變化快,與電子信息產業的情況相似,這對銀行來說帶來了技術風險。另一方面則是政策風險,包括各地補貼政策的落實;再一個就是業主的履約意愿。“目前我們已經出版了《能效融資手冊》,對一些行業提供了部分標桿值、經驗值的參考,對于一些行業的核心技術發展現狀和當地補貼政策的可控性進行了總結。”楊斌說。
探索創新
今年上半年,銀監會發布了《綠色信貸指引》,明確大力推進綠色信貸。同時,銀監會統計部副主任葉燕斐表示,在實施綠色信貸過程中,對商業銀行總行給各個分行沒有額度控制,銀監會持鼓勵態度。
來自監管層的支持加快了業界在這個領域的創新探索。銀行對行業的特性有所了解,這對于尋求融資的中小企業而言,意味著有更多的融資產品可以選擇。
2010年,浦發銀行就面向全行推出創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和合同能源管理IFC損失分擔融資產品,2011年,進一步整合旗下綠色金融和貿易金融產品,成功創新開發了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資業務。
目前正在積極爭取該項融資的一家節能服務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種融資模式下,在業主、節能公司和銀行之間構成了一個三方聯動的機制,通過保理產品,節能公司將預期節能收益盡快轉化為現金流,銀行通過中間業務獲益,而實施節能改造的企業仍然是幾乎“零”成本獲得了改造服務。
“與之前的收益權質押相比,采用保理的方式,企業的融資成本被鎖定了,這有利于企業核算項目成本。”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
“在貸款的投放行業傾向上,能效提高的項目、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項目等是主要投放領域。從變化上看,前期,主要偏重新能源領域的基建設施工程的信貸,到目前則主要集中在節能、增效、減排等領域。”楊斌說。
EMC公司通過從客戶進行節能改造后獲得的節能效益中收回投資和取得利潤。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發布的一份有關金融支持節能減排的研究報告稱,節能項目主要面臨3個風險:技術風險、融資風險和節能結果認定風險。節能服務產業在技術鑒定和節能效果認定方面一直缺乏權威標準。國內現在有些節能服務公司能力不強,或者夸大節能效果,缺乏比較權威、有效的信息,金融機構和企業很難判斷某項技術到底有沒有風險,這就需要提供信息服務和檢測服務。
融資解碼
通過實現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節能服務公司大多通過前期墊付部分支付節能項目成本,以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耗能企業和能耗設備進行升級,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企業則可以從中獲利。由于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以項目而不是企業為主要的放貸對象,所以風險評估的方式和考量標準也有不同側重。這對銀行來說帶來的主要是技術風險。另一方面就是政策風險,包括各地補貼政策的落實;再一個就是業主的履約意愿。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