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隨著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應緊張、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對風電發展高度重視,世界風電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自1996年以后,全球風電裝機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風能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清潔能源。
中國風能資源十分豐富。根據國家氣象局的資料,中國離地10米高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千瓦,其中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千瓦,50米高度的風能資源比10米高度多一倍,為5億多千瓦;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
風電開發利用現狀
中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包括東北三省、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區)近200公里寬的地帶;東南沿海及其附近島嶼,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市、自治區)沿海近10公里寬的地帶;內陸個別地區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響形成的一些風能豐富點和東部近海地區。
盡管資源比較豐富,但中國風能資源分布與電力需求仍存在不匹配的情況:東南沿海地區電力需求大,風電場接入方便,但沿海土地資源緊張,可用于建設風電場的面積有限;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風力資源豐富,可用于建設風電場的面積較大,但電網建設相對薄弱,且電力需求相對較小,需要將電力輸送到較遠的電力負荷中心。
海上風能資源豐富且距離電力負荷中心很近。隨著海上風電場技術的發展成熟,發展這種技術在經濟上比較可行,因此發展前景良好。
具體來說,中國大型并網風電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1986~1993年為初期示范階段。主要是利用貸款建設小型示范風電場,政府主要給予資金方面的扶持,如投資風電場項目和風力發電機組的研制。
1994~2003年為產業化階段。1994年,中國原電力部規定電網管理部門應允許風電場就近上網,并收購全部上網電量,上網電價按發電成本加還本付息、合理利潤的原則確定,高出電網平均電價部分的差價采取均攤方式,由全網共同負擔,電力公司統一收購處理。這一政策促進了風電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電力體制的改革,還本付息的電價政策停止執行,過高的成本阻礙了風電產業的發展。
自2003年開始為規模化、國產化階段。國家發改委于2003年組織了全國風能資源評價和風電場選址工作,這一舉措有效避免了盲目開發風電,為國內風電產業的有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該法于2006年1月1日起實施。有了法律的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風險初步降低,投資者投資風電產業的熱情提高。
隨后,國家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發展風能發展的政策措施,為風電制造的發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中國風電產業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風電設備制造技術發展趨勢
風電機組制造是風電場建設的重要環節。
目前,一方面由于風電項目規模較小、規模化效應不明顯,使得國內風電產業投資構成中除風電設備外的其他費用所占比例較大;另一方面是風電機組的價格較高,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風電機組主要依賴于進口。因此,要降低風電建設的費用,一方面要擴大風電建設規模,另一方面需要解決風電設備制造國產化的問題,大力發展國產風機。
中國風電機組技術開發較早,但發展較為緩慢。中國第一臺200千瓦風電機組的研制始于1984年。總體來說,當時中國風電機組的研發還處于跟蹤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階段。
國產風電設備真正從科研走向市場,是從1997年國家“乘風計劃”的支持開始的。先進、主流的風電技術主要掌握在丹麥、西班牙、印度等國家的企業手上,中國主要通過支付技術轉讓費購進全套制造技術、與國外公司合資生產、與國外設計公司聯合開發等方式引進風機技術,同時進行自主研究試制。
風電設備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單機大容量、變槳矩、變速恒頻、直驅式。目前國外主流風電機組已達到兆瓦級,采用的是變槳變速的主流技術。中國國內風機整機制造企業已基本掌握的是兆瓦級以下風機機組的制造技術,技術類型為定槳定速技術,只相當于發達國家10年前的主流機型和技術。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風電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國際風電市場也是如此,風電機組設備及其零部件供不應求。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年將建成500萬千瓦風電機組,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按照每千瓦設備造價6000~7000元的估計,2006~2010年平均每年約有50億元的市場份額,年均增速超過30%;2010~2020年平均每年約有150億元的市場份額,年均增速超過20%。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和巨大市場需求的刺激下,目前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或正準備進入風電機組制造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同時符合中國政府對風電項目70%國產化率的政策要求,一些國際風電設備制造巨頭也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今后,國內風電設備市場在國內企業之間、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