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家電下鄉”、“以舊換新”兩大補貼政策落實后,從今年6月1日起,國家又開始推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補貼政策。
新補貼政策實施近2個月來,家電市場反應如何?今日,記者走訪了三亞市國美、蘇寧、信興等各大商場,發現補貼政策并沒有預期中的火爆。價格差價過大、節能補貼型號過少等原因,造成家電節能補貼產品市場遇冷。
節能家電門檻高型號少
盡管從6月起就國家有關部門已公布了各大家電補貼產品的具體目錄,達到節能補貼標準的家電型號上萬種,但目前商場真正在售的補貼產品占據家電總量比例沒有超過1/3。
某空調品牌銷售人員小吳告訴記者,由于受房價調控政策影響,較之往年相比,今年三亞家電市場普遍低迷。去年僅6至7月份他就賣出了1000臺以上,今年至今還沒達到去年銷售量的1/4。“銷售量太低,廠家積壓產品過多,所以節能補貼產品也不敢多進貨。”小吳對記者說。
某商家經銷商負責人羅先生告訴記者,雖然節能補貼政策實施目的是優民惠民,但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很大難度。首先是產品必須要達到國家指定節能標準方可享受優惠,再是政策實施時間過短,從目錄公布到全面鋪貨有一個過渡期,而且有些型號產品廠家還沒有完成生產,這就造成了賣場里節能產品型號較少。
節能產品價格貴不實惠
入夏以來,三亞各大商場為了招攬顧客,大打國家優惠加廠家優惠的組合促銷招牌。一款4590元的空調,在扣掉節能補貼加廠家補貼后,實際銷售價格為3700多元,優惠了約19%。但記者在商場看到,盡管折扣看似很優惠,可大多數消費者并不買賬。
“節能補貼產品價格基本都在4000元以上,即使有打折扣,也和其他節能產品價格差價過大,看似優惠實則不實惠。”羅先生告訴記者,節能家電售價普遍過高,例如洗衣機,基本上都是在4000元以上產品才能達到節能補貼標準,售價過高令很多消費者望而退步。
此外,節能補貼標準過于復雜讓消費者覺得看不懂。什么是節能產品,幾級能效標準補貼多少錢,這些標準內容過于專業化讓普通消費者看不懂,僅能憑銷售人員的解釋來大概判斷選擇產品。
節能補貼旨在減排而非促銷
業內人士分析節能補貼政策遇冷的原因,認為目前大多數消費者仍持有傳統消費觀念,節能環保意識薄弱,加上廠家推廣力度不夠是目前節能優惠政策市場遭冷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節能產品占據市場份額比例的提高,節能產品會將成為未來的消費趨勢。
此外,某熱水器品牌經銷商李麗希望如同“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一樣,節能補貼也要統一標準化,這可以讓消費者一目了然,也很容易算得清楚。
而消費者馮女士則建議,希望節能補貼幅度增大一些,產品型號也應增多一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