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中心醫院是上海公共機構中嘗試以“合同能源管理(EPC)”模式改造中央空調系統的典型案例。新空調系統去年6月開機使用后,夏季3個月節約能源費同比超過170萬元。醫院后勤保障部部長李翔說:“這個螃蟹我們算是吃對了!”
走在溫度適宜的住院部大樓,很難想象兩年前的夏天,這里熱得必須用大量冰塊來物理降溫。李翔說,醫院原有空調系統設備采用上世紀90年代普遍使用的溴化鋰制冷機組,制冷能力一年不如一年。2010年夏天,室外氣溫33℃時,門診樓底層室內溫度29℃。
技改迫在眉睫。2010年下半年,多家企業“會診”用能系統,提出方案。因為空調采暖系統的改造涉及專業技術,院方決定委托專業節能服務機構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改造。所謂“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工程前期投入由實施改造的機構支付。客戶在一定的合同期內,按比例與機構分享由項目產生的節能效益。根據合同,改造完成后的6年內,院方共需拿出1300萬元與改造方“分享”。
這買賣合算嗎?據統計,2011年6月到9月,醫院室內溫度由30℃下降為23至25℃,與上年同期相比,節約煤氣超100萬立方米,節約能源費用約170萬元。李翔說,考慮到每年的門急診量“噌噌”往上跑,最終年節能費用的指標定在170萬到230萬元。“目前來看,肯定能超額完成指標,6年節省下的費用,除去1300萬,還有盈余。”6年合同到期后,所有設備將歸院方使用,并保證15年的使用壽命,預估后9年能為醫院“實打實”節約1800萬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