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在西北部分省區調查發現,近年來,銀行資金開始向西北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集中,一方面使得銀行資金的潛在風險增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國家節能環保政策的推行,西北的信貸政策亟待向低碳金融的方向轉變。
高耗能、高排放信貸集中帶來消極影響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銀行信貸資金目前已成為西北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血液”,這些產業同時也成為銀行重要的客戶,銀行與這些產業之間已是“一損皆損,一榮俱榮”的關系。
以火力發電為主的能源工業是西北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統計,“十五”期間西北五省(區)金融機構投向能源行業的貸款余額年均增長率高達19.5%,高于同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以陜西省渭南市為例,截至今年3月末,渭南市工行、中行、建行向火力發電企業的貸款,已分別占到這三家銀行貸款余額的72.22%、41.06%、70.94%,渭南市農行則把全行13.68%的貸款余額投向了兩家焦炭企業。
這種在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上高度集中的銀行信貸,已使銀行資金坐在了“火山口”上。陜西省銀監局渭南分局的調查報告顯示,渭南市對火力發電過度集中的信貸已帶來了明顯的信用風險。尤其是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由于工業用電明顯下降,火力發電企業效益較差,銀行的貸款風險性大大提高。
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信貸的高度集中還使得國家的節能環保政策大打折扣。據陜西省統計局調查,今年一季度陜西省部分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竟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一季度耗能較高的非金屬礦物制品能源消費增長了18.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了29.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增長了37.7%,均快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能源消費增長。
西北銀行對低碳金融的探索
高耗能、高排放信貸集中帶來的消極影響,迫切需要西北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做出調整。據調查,目前主管西北金融政策的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和部分金融機構已開始改變以前的信貸政策,著手對以低排放、低能耗為核心理念的低碳金融進行探索。
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在《2009年信貸增長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要將環保評估的審批文件作為授信使用的必備依據,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信貸投入,加快對落后產能和工藝的信貸退出步伐。同時加大對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在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對已確定的重大節能示范項目、重大節能技術和裝備,優先給予信貸支持。
根據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的指導意見,西北一些銀行也開始探索發展低碳金融,對高耗能、高排放貸款開始進行約束。農行陜西省分行信貸管理部副總經理張鐵軍對記者說,農行陜西省分行現已對鋼鐵、水泥兩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進行了名單制管理,根據其節能減排的狀況,把省內所有鋼鐵、水泥企業分成支持、維持、壓縮、退出四大類,實行不同的貸款政策。如對陜西省最大的鋼鐵企業龍鋼集團,原本是要列入支持類的,但是考慮到節能減排的因素,最終放到了維持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