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三角地區城市合作的加強,城市群的共同發展令周邊城市經濟快速增長,但令人揪心的是,這一地區的跨界污染問題正在加重,跨區域環境污染影響日益凸顯。
這是記者三十一日在上海舉行的“生態文明與長三角城市發展論壇”上了解到的信息。
論壇上,來自長三角地區政、商、學界代表齊聚一堂,探討長三角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發展。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上海社科院的專家均在發言中談到,長三角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使這一地區資源及生態環境問題趨于共性化。如礦物資源嚴重短缺,工業原材料大都仰賴外部供給;耕地資源被大規模非農用占用,受重金屬、有機物等污染的土壤增多等。
跨界水污染問題亦非常突出。京杭運河長三角地區段、太湖、長江中下游段、錢塘江段等水資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研究顯示,在長三角核心區域的十六個城市中,有十四個屬于酸雨控制區,江蘇南部、上海和整個浙江更是酸雨的重污染區;核心區域十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因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災害。養殖污染、化肥農藥污染、有機肥污染、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水土流失正在成為長三角地區水土環境共同的“五大殺手”。
面對這些嚴峻的現實問題,專家們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水平;強化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建立事故應急機制;加強環保立法協調,從政策上落實調控和保障等。
“應當共建長三角區域環境合作平臺,讓長三角城市群共同為防治區域性環境污染作出貢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在發言中說。 鄒瑞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