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國際金融危機,給能源業尤其是石油、天然氣工業帶來嚴重影響。當前,隨著經濟的逐漸回暖,一場關于后危機時代國際能源發展前景以及可再生能源現狀與未來的談論正在展開。
不久前,由世界石油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世界能源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和國務院參事室聯合主辦的2009中國國際能源論壇在京召開。近200多位來自國內外能源領域的高層官員和專家學者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強化二氧化碳捕集于應用、開發交通運輸的新型替代燃料,發展水力、太陽能等新能源方面進行深入討論。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一體化進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礦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日益突顯,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多種能源仍是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的共同需求。
多元化發展成為共識
在此次論壇的媒體見面會上,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主席WolfgangPalz曾就世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等話題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
“當今社會,對化石燃料的爭奪容易誘發軍事干預,而可再生能源的交流貿易則能推動世界和平的進程,為了保證世界能源供應的安全,能源供應多樣化勢在必行”,WolfgangPalz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隨后在論壇的發言中,WolfgangPalz從全球的角度向與會者分析了世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
WolfgangPalz指出,傳統能源已經帶來了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而可再生能源十分清潔,會緩解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技術革新可再生能源可以刺激世界經濟,給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并且為世界提供分布廣泛、操作簡單的能源。除了地熱之外,可再生能源的能量都來自太陽,數量巨大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遺產;而化石能源只有部分國家才能擁有,對于所有國家,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能源自主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WolfgangPalz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除了實現能源自主之外,還能減少對傳統能源進口的依賴。
“傳統的能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氣、需要大量的進口,但是可再生能源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許多國家自身都有生產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條件。比如太陽光、風、水等,都是廣泛分布的。除此之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沒有風的地方,日照會很強,而沒有太陽光的地方,通常風力會很大。”
在談及今后30年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的發展趨勢時,WolfgangPalz表示,風能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從生產的角度來講,它可以無限地增加,而從消費的角度來講,它并不是萬能的,因為風能最大的限制就在于它的間歇性,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可以利用。現在風能的全部發電量已經達到了120GW,12年后,2020年的風能能夠增加10倍左右。而太陽能的比例最終會和風能一樣高,只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太陽能目前只有15GW。而生物質能源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因為其原料來源廣泛,并且潛力巨大。
而對于中國新能源發展,WolfgangPalz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中國目前在世界可再生能源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電產業,太陽能熱水器工業,風能在中國增長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在小型水力發電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對于一些處于研發階段、市場還沒有競爭力的技術,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大支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