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亞洲乃至世界的生物質發電大鱷,目前卻遭遇來自燃料、資金和管理方面的困境,它將如何在迅速擴張中尋求突破?
進入4月,齊魯大地萬物復蘇,而對于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的領導來說,這或許并不是一個好月份。雖然雇傭了200多名跑燃料的經紀人,但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月份里,材料供給緊張仍時刻緊繃著大家的神經。
單縣國能生物質電廠由國能生物發電集團(以下簡稱“國能生物發電”)投資,這個被稱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生物質發電示范項目,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山東單縣境內,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投產。其裝機容量為3萬千瓦,一年可消耗農林廢棄物30萬噸,發電量約2.1億千瓦時,業內對它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寄予厚望。
經過4年發展,單縣發電廠成長為國內生物質直燃發電最高水平的代表,年利用小時數平均達到7200小時以上,各項運行指標穩定高效,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單縣周邊各類生物質電廠近年來由于無序競爭的影響,層出不窮。原料短缺、燃料摻假、大規模收集困難等問題使生物發電企業一直游走在微利邊緣。
8年前,當蔣大龍放棄沃爾沃高管的職位,決心回國轉行投身生物質發電事業時,他設想過可能面對的各種困難——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竟然會“缺燃料”。
2005年7月,國能生物發電正式注冊成立,負責投資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注冊資本金20.22億元,蔣大龍出任董事長。
經過6年多的發展,國能生物發電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生物質發電專業公司”。據國能生物發電總裁李明奎介紹,截至目前,已投入運營和在建的生物質發電項目近40個,其中已運行項目28個,裝機總量約為67.8萬千瓦,在建機組裝機容量約為33萬千瓦,累計總裝機容量將超過了100萬千瓦。
盡管與其他發電公司相比,國能生物發電“體積”較小,“但其年發電量已占據了中國生物質發電市場的60%。”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對《能源》雜志記者說。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受扶持政策滯后和行業無序競爭等因素的影響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逐漸浮現,使得這個生物質發電市場中的大鱷愈發感覺到前進的艱難。
原料瓶頸
雖然李明奎表示,從國能生物發電目前運行的機組來看,大部分機組運行比較穩定,但局部地區出現了一些惡性競爭,特別是燃料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據記者了解,僅在單縣周邊,就分布有5家生物質電廠,其中兩家屬于國能生物發電,兩家為地方企業,一家由光大銀行投資。而在山東省其他地區,僅2011年,山東省發改委核準上網發電的生物質發電廠還有7家。
事實上,李明奎口中的“局部地區”所指的范圍并不小。除山東外,在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國能生物發電同樣面臨著與其他企業爭奪市場份額的境況。近年來,由于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前景,加上國家補貼,各路資本紛紛涌入生物質發電項目,其中不僅包括民營企業,還吸引了大量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的進入。
但由于前幾年缺乏統一的生物質發展規劃,部分地區生物質電廠的無序增加,直接帶來的后果便是燃料的收購競爭,不僅體現在燃料價格大幅上漲,還時常會令電廠陷入“停機待料”的窘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