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聚集了歐美主要國家的大使論壇,探討交流了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問題和出路。在國家背景、外交工作和個人經歷的多層視角背后,列位大使不約而同提到中國轉型中遇到的諸多可持續發展問題。他們認為,以國際合作互通有無,將有利于環境、能源等問題解決,并使兩國形成雙贏局面。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應該注意些什么?”本場論壇主持人、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吳健民,首先拋出了大國交往和心態問題。日本友人的體會是多交朋友,而在場的美國駐武漢總領事蘇黛娜則表示,中美相互學習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她認為中美兩國可以在短中長三個階段,分別借鑒高技術合作解決空氣污染等問題。
比利時駐華大使奈斯的觀察更為細致,相比15年前他第一次來華感受到的“自行車國度”,如今中國已轉變成“汽車王國”,但交通依然面臨以往同樣的秩序問題。奈斯提出,從提倡環保的層面上看,中國能否重回自行車朝代?
意大利駐華大使嚴農祺則提到新的環境問題,即土壤污染問題。他認為企業應該加強和政府合作,不僅僅只為利潤,而應該有改變文化和民眾行為的責任感。他以其“綠色使館”為例,希望以國際合作推進節能技術的應用。
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藍博也提出,能源消費的不均衡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每年大比例增長、且在總能源消費占比高的煤炭消耗,不應是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他就法國經驗提出,以核能等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個選擇。
前中國駐德國大使盧秋田也強調了創新的高度,用哲學來引領創新,用實踐檢驗創新,用市場推動創新。旅歐多年的他提醒,如今面臨多重困難的歐盟,對中國政府及企業來說,卻是合作的最好對象。他認為,應該抓住機遇借助國際合作,特別在借最近以“綠色和智慧”的漢諾威博覽會發展合作,培養我國自己的新型優勢產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