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汽車、廢物管理等技術已經在那了,缺乏的是大規模的執行和政治意愿。”10月27日,瑞士高工能源管理中心主任漢斯·普特根在“2009年日內瓦對話中國年會”的演講中表示。
與會者對于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但是新能源的供應能否穩定持久并保持增長,新技術高昂的成本都是能源企業無法規避的“攔路虎”。
在對話中國年會的第二天,新能源成為會議討論的主題,與會者一起為新能源技術的商業前景出謀劃策。
“有人聲明說到了2015年,我們會在減排問題上有重大的進展,可是那個時候做這種聲明的人都已經不掌權了,連是不是活著都不知道了。” 普特根說。
這是新能源領域從業者普遍的擔心。即便是一個短期投資項目也需要至少10年時間,可是考慮到政府的更迭,政策卻有兩三年一變化的風險。
“現在就像一場賭博一樣, 如果我猜中了,就賺了一大筆,如果不是,那就玩完了。”五大獨立能源貿易公司之一的Mercuria能源公司氣候變化事務條規事務負責人Andrei Marcu說出了他的顧慮。
在年會上,中國發改委國家節能中心主任李仰哲向所有與會者傳遞了中國政府的決心,來打消業界普遍的憂慮。
“中國政府已經把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把節能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長期戰略。”他表示,“可以肯定,節能在中國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但是問題還不僅僅只是政治意愿和政策前景,施洛浦在對普特跟的發言進行點評時提出,另一個讓企業家們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是,新能源技術變得越來越昂貴。
即便是像美國杜克能源這樣的大型企業,也擔心新技術帶來的成本和市場的雙重風險。
“總是有人要付賬單的,企業會把成本轉嫁到最后消費者頭上。有人說減排不會讓任何人付錢,這簡直是天方夜譚。”Andrei Marcu直言不諱。
對此,杜克能源給出的破題方法是政府的支持。
“作為新技術的先鋒,我們也承擔著更高的商業風險。所以我認為政府應該扮演的另一個角色是出臺激勵政策來幫助企業降低這些風險。”杜克能源副總裁大衛·墨勒(David Mohler)之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光伏、風能以及中國領先的球床核能技術是普特根所認為的具有良好合作前景的領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