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硫礦渣,這種因采礦和冶煉而生的固體廢棄物,無論是露天堆放還是填埋處理,都會損毀耕地、污染環境,但如果用來生產鹽堿地改造專用肥,就能變廢為寶。4月1日,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太原錦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廢棄礦渣進行資源化利用,讓污染的土地重現生機。
山西省境內的尾庫渣山、硫磺廠廢址及硫鐵礦燒渣山等工礦棄址,總數尚無權威統計,但僅在交口、靈石、汾西、五臺、平定等縣就有100多處。加上過去私挖濫采造成的塌陷、裂縫土地,污染損毀土地達1.2萬公頃。其實,大多數廢棄礦渣中共生或伴生著有價資源,其中30%可揀選并再生利用。
2008年,太原錦華公司投資1億多元,對我省棄存的尾礦渣山及污染損毀土地進行實地勘察和科技攻關,研發出一套較為成熟的資源化技術和工業路線,并據此規劃設計了《山西廢棄礦渣(山)及污染損毀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今年3月,省綜改辦、省發改委召集國內知名專家對項目建設方案進行論證,認為該項目是一個集中體現資源再生利用、節能減排、工農業多聯產的循環經濟項目,對于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該項目總投資10.9億元,計劃在5年內完成投資建設,可解決項目區多數農民就業,戶均年收入可增加3000元,安置和帶動勞動就業1萬余人。截至目前,太原錦華公司已經投入1.2億元,在交口、渾源兩縣開展了項目建設。
“利用廢棄礦渣生產鹽堿地改造專用肥,市場前景廣闊。”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所長趙立欣介紹,我省大同、忻州、朔州等地有450萬畝鹽堿地,這一技術既能有效清除礦渣堆積區污染源,復墾占污耕地,又能破解鹽堿地治理難題,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據她測算,合作項目實施后,每年可利用廢棄礦渣生產10萬噸土壤改良劑和高附加值有機肥料,可供6萬畝鹽堿地改造使用,還可滿足10萬畝已經改良的鹽堿地施肥所需。根據雙方于4月1日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加盟后,將依托能源環保、清潔生產等領域的學科優勢,為項目提供科技前沿動態及政策法規信息,引進和吸收行業先進技術,綜合治理污染損毀和鹽堿荒漠土地。
據業內人士分析,雙方通過深度合作,還將建立礦渣資源化利用與污染土地復墾的激勵政策和發展機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對于形成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模式,具有前瞻意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