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光伏制造業一直處于“寒冬”之中。不過近來,在補充庫存和德國行業補貼下調前搶裝的推動下,行業漸顯“回暖”跡象。
對上述回暖趨勢的持續性,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產能過剩問題仍未解決之前,市場近期難以出現反轉。
3月各大光伏企業交出的2011年年終答卷顯示,全行業目前處于虧損之中。光伏企業的“排頭兵”尚德(NYSE:STP)虧損超過10億美元,英利(NYSE:YGE)虧損逾5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光伏企業紛紛改變市場戰略,由之前的搶占份額,變為守住利潤,避免大幅度虧損。
部分廠商低價出貨
由于市場需求遠未跟上產能擴張的腳步,光伏業陷入了價格廝殺中。彭博新能源的數據顯示,在上游多晶硅料成本快速下降的帶動下,光伏組件價格在2011年大跌了47%。
成本壓力之下,眾多中小光伏企業已無法支撐。賽迪光伏產業研究所稱,2011年已有20%的光伏企業完全停產,30%的企業陷入半停產。
大型光伏企業,尤其是已在美上市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要強得多,在去年的逆市中,上述企業的出貨量都大幅飆升,市場集中度開始提升。但是企業的收益并不理想,各公司凈利潤均較2010年出現了大幅度下降。
晶科能源(NYSE:JKS)市場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向早報記者表示,“現在我們在應收賬款管理、庫存管理、銷售預估方面都在加強。為了提高價格把握能力,我們還收回一些授權。之前為了搶市場,我們給銷售的權利會大一些。”
錢晶解釋,在銷售時,晶科能源現在會設置一個利潤的底線,進行嚴格的審核。
錢晶說,雖然在價格上有所把控,但晶科目前還處于全產狀態,在手訂單量稍稍大于其最大產能。
相比海外市場,國內市場的價格競爭更加慘烈。2月底,英利在寧夏競標投出了5.18元/W的價格,令業內一片嘩然。就在去年,組件制造企業普遍中標價還在1美元/W以上。
“不同廠商會有不同的策略。有些廠家擴張太快,庫存巨大,就會低價出貨。”錢晶稱,“我們不想參與這種極端的價格戰。”
國內另一家大型光伏組件企業的市場負責人對早報記者稱,他們對于國內市場也在收緊韁繩,“我們不想跑得太快,對于質量的把握非常嚴格。在國內我們不知如何面對回款慢的風險。尚德前兩年在國內沖得很厲害,但現在它的應收賬款回款很慢,一籌莫展,組件價格又很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