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50歲便身家千萬;52歲被判無期徒刑,服刑期間,丈夫離去,女兒自殺;70多歲出獄后以掃公廁為生,中途又被騙走借來的30多萬元;是繼續下去還是就此放棄?現在,她給出了答案。
她說,她就是為了完成女兒的遺愿(蓋一座養老院或孤兒院)而努力。
吳勝明總是很忙。4月18日,她一見到記者便伸出手說抱歉:“昨天剛從楊凌回來,我現在大多時間都在那邊。”
握完手,吳勝明下意識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背:“你看,都曬得這么黑了。”
涂著櫻桃色口紅,細細的眉,肉色的長筒襪和咖啡色的高跟皮靴,74歲的吳勝明,看起來跟一般街坊老太太很有距離——她得體而年輕。她甚至懂得將身體轉向亮光處,配合記者的攝影,因為在光線下那身天藍色的套裝襯得她皮膚很白。
吳勝明也覺得自己與同齡老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每天的任務是養老和看孫子,我不是,我是有目標的人。”
接受采訪的房間,是她在鄭州棲居了近4年的小屋,不足20平方米,緊挨著公廁,聞起來有股怪味。
但房間收拾得很潔凈,恒溫的立式魚缸里游動著幾條金魚,漂亮的窗簾把外面的一大間隔開,里間的臥室又被架成上下兩層,以前床放在下面,但老人嫌有礙觀瞻,又搬到了上層。現在每天睡覺,吳勝明得爬兩米高的梯子到“樓上”。
順著小屋右拐不足10米有幾家小商店,只要打聽“出獄后的千萬富婆”,老板好半天才用手一指旁邊吳勝明的家門。再問多了,老板便不耐煩:“我們哪知道,人家是名人。”
吳勝明現在的頭銜是“楊凌紅陽果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在楊凌有170畝葡萄園,用吳勝明的話說,“實現女兒心愿全靠這些葡萄了”。
這是22年后,吳勝明第一次重操“老板”舊業。1985年,吳勝明因經濟問題入獄,女兒一封封鼓勵的信,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但女兒聽說媽媽被判死判,16歲的她絕望自殺。死前她曾許愿:“建一所孤兒院或養老院,照顧和我一樣無依無靠的人。”
出獄后,吳勝明被安排回了戶籍所在地鄭州市,派出所和街道辦事處為她聯系了一份打掃公廁的工作,每月工資400元,雖然收入不多,但吳勝明還是決定要完成女兒的愿望。
2004年,全國媒體爭相報道她的事跡后,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人就沒斷過。老人對當年10月份《河南商報》報道后的“盛況”記憶猶新:“那段時間天天都有人來找我談心、聊天。”
慕名而來的人,其中一部分后來就變成了吳勝明的“干兒子”、“干女兒”,正是他們在吳勝明這幾年的奮斗歷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我這個老太太搞事業、種葡萄全是為了女兒。”也是從那時起,吳勝明意識到,心愿早已不是她一個人的事,那么多的好心人都關注她的心愿,想幫助她實現心愿。
吳勝明迫切需要重新創業來完成自己的心愿。“20多年前政策剛開放時我都賺過上千萬元,現在一樣能。”
吳勝明生意上的自信通過一些小事可以看出來:她曾多次自豪地說,“干兒子”楊鉆友生意上碰到問題就會給她打電話,而她每次都能給對方指點、幫助。
2005年9月,騙子張京強的出現頗具戲劇性。對方電話里說得很誠懇:“你有心愿,我的心愿和你一樣,我在湖北襄樊有幾十畝的葡萄園,但我不懂經營,大姐你不一樣,咱倆合作,成功了,咱們的心愿不就實現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