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讓包括代表、委員在內的整個中國光伏業界,圍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展開了各種解讀。昨日上午,一場以新能源為主題的政協新聞發布會,則讓他們找到了表達各家觀點、意見的尚佳舞臺。
“總理在報告中講制止盲目擴張,實則是要求有序的發展。即如何刺激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而不是一味刺激下游電站的發展,避免設備制造方面的盲目性。”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邵秉仁委員的話,為整場新聞發布會關于光伏話題的討論定了個基調:外遇嚴冬的中國光伏,如何找到一條“墻外開花墻內香”的突圍路徑。
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中國光伏從“天方夜譚”般的概念發展成為全球化程度極高、產業規模位列世界前三的新興產業。然而,這個基本依靠搭乘德、意等歐洲國家發展新能源的大潮而一夜崛起的行業,由于有近90%的市場在外,始終無法擺脫看別人臉色度日的命運。尤其是近兩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歐美市場疲軟,已經對整個中國光伏造成重創,美國于去年年底發動的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更是把這種困境推到極致。
“美國的"雙反",消極方面的影響的確很大。”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河君委員在發布會上表示,雖然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只占4%的出口額,但如果“雙反”啟動,中國太陽能企業在美國整個發展運作都會暫停。而更嚴重的后果,則是歐洲國家會效仿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00%的關稅。這無疑是依賴低成本保持競爭力的“中國制造”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結局。
在歐美短期難脫衰退困局的情況下,代表、委員們從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相聯系,紛紛發出了加快光伏等新能源發展、拉動國內市場需求的呼聲。
“中國能源的新思維或者戰略,應該立足于國內。”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委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委員則拿出了具體的實例,來論證發展新能源對于減輕中國節能減排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以建筑業為例,2001—2010年間,中國每建筑1平方米的房屋,需要消耗土地0.8平方米,消耗鋼材55公斤,投入能源0.2噸標準煤,排放出二氧化碳0.6噸。若以每年20億平方米來算,每一年我們將消耗多少能源和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在牛文元看來,中國發展新能源不僅僅只是一國之事,更是全世界克服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一環。“我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包括所有新能源在內,要占到能源總量的15%。這是個相當大的比例。”
那么,在“用不用”已無異議的情況下,“怎么用”,即何種方式,才是習慣“漂泊”生活的中國光伏回歸國內的最佳路徑?
“我國太陽能的發電裝機量非常少,前景非常大。太陽能大規模替代已經來臨。”李河君認為,中國企業在太陽能技術方面跟外國已經相差不多,生產制造上又非常具備優勢。這就為通過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方式搶占能源革命的制高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力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是"一箭三雕":第一,可以拉動內需,變投資為消費,實現老百姓家家發電、家家用電;第二,可實現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第三,有利于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李河君介紹說,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把光伏建筑一體化作為發展太陽能的主要路徑將太陽能光伏電池板與建筑物屋頂及外立面相結合,每個建筑就是一座小型發電站。自發自用,多余上網,不用占地,不需要遠距離傳輸。
在今年的兩會上,湖南岳麓山建設集團董事長吳建平代表的議案指出,與大型風、光電站相比,風能、太陽能的小型化綜合應用更具優勢,更適合我國國情。這與邵秉仁的觀點不謀而合:“新能源要和電網的建設相配套,因網制宜,因此我主張鼓勵多發展分布式就地消納的新能源,不適合搞大規模的所謂基地和長距離輸送,加大安全風險和輸出成本”。
不過,在邵秉仁看來,完善能源發展政策才是關鍵性的問題。他表示,當前需要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破除制度和體制方面影響新能源發展的一些障礙。同時,堅持科學有序的原則,把新能源的發展與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相互結合,和改造傳統能源必須相結合,并始終把堅持傳統能源的節能減排放在首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