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最大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玉柴集團廠區連片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在廣西玉林開工,而北京市最大規模太陽能屋頂項目——京東方北京8.5代線廠房項目也于3月1日正式竣工,預計于3月中旬并網發電。
近年來隨著“金太陽”和“金屋頂”等政策的出臺,一系列屋頂光伏示范項目在全國遍地開花,面對這一波波建設熱潮,有人士稱屋頂光伏將成為整個光伏產業走出寒冬的救命稻草,成為未來太陽能開發利用的主流。對此,包括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在內的一些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屋頂光伏肯定是開發利用太陽能的重要方向,但成為主流的條件還不具備,仍需要一個過程。”
“主路”和“輔路”之爭
“咱們的國情特殊,這就決定了屋頂光伏很難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在中海陽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監胡磊看來,屋頂光伏電站和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的關系和作用猶如“輔路”和“主路”,而前者很難取代后者的地位。
眾所周之,就目前太陽能光伏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和歐洲發達國家相比有著明顯區別。歐洲太陽能發電采用的是“分散開發、就地供電”模式。2011年底,德國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累計達2500萬千瓦,居世界首位,80%分散地建在用電戶屋頂,分布式接入系統。用電戶可以自建自發自用,富余電量可向電力市場出售,供電不足則由大系統補給。
而國內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據了解,截至2010年,我國屋頂光伏電站的裝機規模約30萬千瓦,“從量上看,非常少,比重也偏低,很難撼動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主體地位。”胡磊分析說,“內外有別”主要源自不同的國情。首先,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人口相對稀少,別墅式建筑數量較多,這為發展一家一戶式的屋頂光伏奠定了基礎。而反觀中國則不同,尤其在城鎮,人口密集,住宅區都是由數層的整棟建筑構成,可用來安裝屋頂光伏電站的面積較小。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各自的電網結構形式不盡相同。”胡磊解釋說,國外屋頂光伏多是分散接入配電網,“而我國的情況則比較復雜。”除此之外,胡磊表示,屋頂光伏單體規模較小,少則2-3兆瓦,且非常分散,“管理起來也是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到底是發展集中式還是分布式,目前國內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就歐洲的經驗來看,分布式效率高,上網簡單,自發自用避免了長距離輸送帶來的損耗。目前,我國屋頂光伏總體來說,還處于示范階段。”
有賴于政策推動和智能電網改造
“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出口,顯然基礎是很不牢靠的,也是不可持續的,以后必須開發并倚重國內市場,屋頂光伏的發展無疑提供了契機。”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表示。
根據即將發布的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屋頂光伏電站規模為300萬千瓦,到2020年則達2500萬千瓦。“這意味著未來屋頂光伏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拓展,其對國內光伏制造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在‘雙反’調查纏身以及歐洲各國削減補貼的大背景下,轉投國內屋頂光伏市場,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商機。”沈福鑫表示。
在沈福鑫看來,上述政策對屋頂光伏未來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他表示,推動屋頂光伏發展必須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必須完成智能電網的改造,有效消納屋頂光伏的發電量。其次,要降低屋頂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第三,則是攻克儲能技術瓶頸,提高蓄電池技術。另外,要對居民發展屋頂光伏給予各種補貼優惠。
“當電網改造到位和配套政策落實,居民用電漲到1元/千瓦時以上,光伏發電成本降到0.8元/千瓦時以下的時候,屋頂光伏有可能會成為主流。這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