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主線的引導下,中國新能源產業經過幾年發展,不論是政策環境,還是技術、市場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不容忽視的是,諸如風能過剩,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缺乏核心競爭力以及國內市場開拓不足,亦引起了業內專家的擔憂。
“新能源的前景很廣闊,一旦發展進入到成熟期,將會帶動上萬億的產值。”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但現在的問題是,包括風能、太陽能等的發展都是相對獨立的,新能源在整體上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的規劃,除了政策扶持外,更要認真考慮其發展模式和道路,創新性的研究如何實現新能源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新能源煥發商機
2009年上半年,在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包括紡織、鋼鐵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相繼出爐,傳統產業煥發生機的同時,如何謀劃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的重要命題。
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召開連續召開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聽取經濟、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溫家寶在會上強調,要把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新興產業作為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使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會議提出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未來五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這在當時隨即引發對能源結構調整的熱議,但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信號。
2011年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十二五”規劃目標。根據該目標,到2015年,中國將努力建立有競爭性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熱利用及核電等非化石能源開發總量將達到4.8億噸標準煤。
“從國家一系列的規劃看,未來幾十年內,中國經濟將保持較快增長,對于能源需求也將不斷激增,但是傳統能源使用面臨污染環境等諸多問題,大力發展新能源,不僅是中國的出路,也是世界的共同選擇。”中國社科院能源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朱彤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新能源產業正逐漸成為引領全球經濟進入下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重要引擎。美國政府提出,要在10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用于在智能電網、節能增效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占其能源投資總額的60%。歐盟各國為了強化其在新能源領域已經獲得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國通過了溫室氣體減排新法案,使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從現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日本頒布實施了一系列能源相關政策法規,積極促進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在滿足國內的能源需求的同時降低對外依存度。
在國家的政策機遇面前,各地已經嘗到了新能源產業的“甜頭”。如福建省,2011年全省已有12個LED和光伏產業專業園區,企業數量超過150家,產值超100億元。安徽省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實現新能源產值千億元以上。而此前早已搶得先機的江蘇省,根據其制定三年的規劃,新能源產值將在2011年實現4500億元。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地區正加入發展新能源的隊伍。2011年12月,包括上海、北京等地,相繼發布了地方版的可再生新能源發展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發展的主要任務、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開發利用重點建設項目等內容。而據媒體報道,2012年初,還將有包括未來五年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以及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17個能源專項規劃密集出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