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東部多國迎來最寒冷冬季”、“夏威夷巨浪佛州創低溫”、“拉尼娜事件使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偏低”.……近日媒體頻頻報道一些國家和地區遭遇冷冬現象;但“美國加州冬季遭遇異常高溫”、“奧地利山區遭遇160年來最高溫”……暖冬也困擾著不少國家和地區。
國內外氣象專家普遍認為,氣候變暖是總體趨勢,但由于極端氣候事件也在增多,所以不排除冷冬的發生。不論冷冬還是暖冬,都應始終保持節能意識。
北京市市政管委規定冬季供暖室內溫度應在18攝氏度以上。2月5日記者在西單附近對一些公共場所的瞬時溫度進行了調查。在一個綜合性商業大樓里,一樓是某三星級酒店大堂,它的瞬時溫度為18.6攝氏度,二樓的瞬時溫度為16攝氏度,三樓因為經營火鍋,室溫為22攝氏度,四樓某咖啡店因額外開空調,瞬時溫度為21.5攝氏度。這種物業一刀切,不根據各樓層的供暖要求,一律“高企”的現象,普遍存在。某五星級酒店冬季室溫為22攝氏度至24攝氏度,夏季室溫為24攝氏度至26攝氏度。某商店的供暖方提供的溫度并不高,但因照明燈具多,室溫仍保持在規定的溫度內。以上情況表明,應該因地制宜的調整室內溫度,避免造成能源浪費,重視和落實好節能措施。
應該看到目前節能形勢不容樂觀。2011年12月9日,路透社援引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趙家榮的一席話:“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下降1.6%,與全年下降3.5%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2011年年初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存在完成的壓力。”據能源經濟網報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日本的8倍、歐盟的4.5倍。海關總署2012年1月10日公布的進口商品數據顯示,進口原油2.54億噸,同比增長6%,對外依存度高達56.5%。能耗增加使生態問題告急。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占國土面積的55%,其中,重度脆弱的占19.8%, 極度脆弱的占9.7%。根據《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我國“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于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人均“生態足跡”已是生物承載力的2倍,“生態赤字”正在逐年擴大。
節能降耗之路到底“卡”在哪里?《半月談》援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的話: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按照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在重化工業發展的階段,原材料需求大,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能耗也相應上升,該階段會持續10年至15年。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史丹表示,現階段我國的能源技術落后,能源效率明顯偏低。節能技術的特點是生產成本低,使用周期長,但是一次性的投入高。許多能源服務公司由于缺少融資渠道,使得技術在百姓和企業中難以推廣。
為解決這個難題,專家紛紛支招。戴彥德認為,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降低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發展第三產業,還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思考,逐步改變我們扮演的“世界工廠”的角色,以此減少能源和環境的壓力。除完善相關法律外,還應輔以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另外,專業化的能源服務公司往往缺乏資金,國家應該建立專門性的擔保基金,來確保節能服務公司工作的順利開展。
現在我國正積極做出調整,轉變發展模式。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已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將比2005年降低40%至45%。2011年11月25日,北京發布《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從環境資源領域入手,通過設定各地的節能減排目標,給各地盲目發展、“以GDP為綱”的行為上了一個“緊箍咒”。
不妨看兩個例子:世界矚目的上海世博會是低碳發展的典范。意大利館冬用太陽能,夏用氣流和水流降溫;葡萄牙館軟木做外墻展后可回收;瑞士館帷幕取自大豆能發電降解;日本館采用環境控制技術,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打造“會呼吸的展館”。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用的企業,中國石油在“十一五”期間,累計實現節能量937萬噸標煤,節水量3.02億立方米,分別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的141%和118%,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節能節水任務,超額完成國務院國資委第二任期節能節水考核目標,并榮獲國務院國資委第二任期考核“節能減排特別獎”。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中國石油提出在2015年年底,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石油特色的HSE管理體系,安全環保業績和水平持續提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走在中央企業前列的目標。
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節約意識,這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據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報告,2010年至2020年,全球節能投資將達1.999萬億美元,2020年至2030年節能投資達 5.586萬億美元。2011年德班大會決定啟動1000億美元綠色氣候基金,承諾到2020年發達國家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幫助后者適應氣候變化。
《荀子·天論》有云: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使之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大道若簡,節約能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節約能源法》是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
能源資源是有限的,但節約能源的意識是無限的。所以,要從每個公民、企業和國家做起,不論是冷冬還是暖冬,節能意識不能“入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