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一列火車滿載著鋼鐵渣駛入位于攀枝花市西區的巴關河渣場。這些鋼鐵渣被傾卸后搭上傳送帶,經過脫硫處理和三級篩分,形成不同規格的粉塊,加工后成為生產建材等產品的原料。
巴關河渣場是目前攀鋼排棄鋼鐵渣的唯一場所。“通過利用高爐渣生產建材等途徑,渣場"活"了起來,新建渣場不是那么迫切了。”渣場工作人員說。
攀鋼廢棄鋼鐵渣利用只是攀枝花市大力推進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目前,該市有近百家企業從事“三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年產值近70億元,從業人數約3萬人。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城市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04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89%。
今年5月,攀枝花市被列為全國首批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城市。該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釩鈦磁鐵礦資源總回收率大于50%,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綜合利用的產值超過200億元的目標。
工業固廢藏有“金山”
攀枝花在釩鈦磁鐵礦資源不斷開發的同時,產生了大量工業固廢。“攀枝花工業固廢具有種類多、數量大、可利用經濟價值高等特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環境與資源綜合利用處處長蔡越成說,該市工業固廢主要包括釩鈦磁鐵礦選礦產生的尾礦、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過程產生的高鈦型高爐渣、含釩鋼渣及各類冶煉塵泥,以及綠礬、粉煤灰、煤矸石、磷渣等。
從固廢堆存情況看,攀鋼產生的高鈦型高爐渣,自1970年投產以來已累計在東渣場、西渣場和巴關河渣場堆積近5500萬噸;全市鐵尾礦大約2億噸;煤矸石的堆存量約1.5億噸;粉煤灰的堆存量超過500萬噸;黃磷渣、工業石膏、綠礬等堆存量也相當可觀。
“這些工業固廢具有很好的再利用價值。”蔡越成介紹,以高鈦型高爐渣為例,其所含二氧化鈦約22%,意味著攀鋼每年產生的高爐渣中就含有60萬-70萬噸二氧化鈦,如果能夠實現高爐渣提鈦綜合利用產業化,就相當于建設了一個大型鈦精礦選礦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