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表明,為生產光伏產品,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20多億美元的多晶硅、EVA、漿料等原材料。中國生產企業在2010年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及支付的技術轉讓費不少于30億美元。中國光伏業內人士直言,中國對美出口光伏產品金額小于從美進口的金額。因此,如果中美開打光伏貿易戰,美國的損失恐怕更大。
中美光伏貿易戰正步步升溫
2011年10月18日,美國SolarWorld聯合另外6家并未公布身份的光伏企業向美有關部門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組件等太陽能產品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已立案。目前,國內企業聯合抗辯已結束,此案正式進入美國商務部調查階段。而作為對美國“雙反”調查的反擊,我國商務部已經決定對美國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啟動貿易壁壘調查。
在此背景下,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日前舉行“應對美國太陽能產品‘雙反’調查”新聞發布會,舉證申明美國對中國光伏的“雙反”申訴是對中國光伏產業及產品輸美現狀的歪曲。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為代表的14家中國光伏企業也組成了聯合抗辯團隊,并在發布會現場用事實與數據駁斥了相關傳言,表達了聯合應訴的信心。
雙反實為雙輸
近期,受全球經濟震蕩、歐債危機蔓延導致需求嚴重萎縮、多數國家調整光伏補貼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光伏市場增速放緩,產能過剩現象凸顯。對于美國而言,盡管其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幅度已令其國內產業瞠目,但該產業卻未能成為美國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于是,美國便加快了向中國同類產業密集放箭的步伐。但事實表明,劍指中國光伏產業對美國自身而言是一個雙輸的結果。據機電商會副會長王貴清介紹,中國光伏產業是美國乃至全球光伏產業中的重要一環,在其增長與發展的過程中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貢獻。
數據表明,中國光伏生產企業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設備大部分從美國和歐洲等地進口。為生產光伏產品,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20多億美元的多晶硅、EVA、漿料等原材料。中國生產企業在2010年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及支付的技術轉讓費不少于30億美元。“我對美出口光伏產品金額小于從美進口的金額。因此,如果光伏貿易戰打響,美國的損失恐怕更大。”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商務部總經理趙彤告訴記者,企業不會輕言放棄,甚至會著力開拓更多市場。
尤其是美國的中下游光伏產業,以光伏發電安裝產品為首重,任何對華貿易限制措施都將令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蒙受極大損失。
據悉,美國太陽能產業約提供10萬個工作崗位,而Solarworld公司僅可提供1000個工作崗位。美國光伏產業已組建了名為“平價太陽能電力聯盟”(CASE)的組織,其成員包括101家美國企業,涵蓋美國光伏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該組織成員公司指責SolarWorld公司的行為將破壞全球光伏產業幾十年來取得的進步,并威脅美國數萬就業機會,他們強烈要求SolarWorld撤回申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