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13年,中國將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市8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要求試點地區明確提出本地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
11月13日,上海鴻泰房地產有限公司在上海環交所完成了中國建筑領域首例碳交易,這也是中國首例按《中國自愿碳減排標準》進行的“碳交易”。《中國自愿碳減排標準》是中國參照國際規則,自主研發的首個完整的自愿碳減排標準體系,通過這一碳減排標準審定與核查的碳減排量具有國際權威性,為國內外市場所認可。據了解,鴻泰地產此次向上海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認購了2012噸的碳交易量,價格為每噸38元人民幣,這一數字與國際碳交易價格相去甚遠。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分析稱:“因為我們現在剛剛在一個摸索的階段,由于市場還沒有起來,目前還是一個嘗試性的價格,隨著市場一旦啟動以后,一個真正反映市場的客觀的價格就會體現出來,客觀的價格一定程度上會引導市場的交易。”
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溫室氣體減排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形成排放權交易。發達國家以購買碳排放的形式支持發展中國家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項目,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減排量從而實現減排目標,這種模式也被稱為CDM(清潔發展機制)。
中國參與國際碳交易的主要形式為CDM項目,所占市場份額逐年升高,使得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減排要求越來越高。由于CDM是《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碳交易方式,而目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廢尚在進行激烈討論,因此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發達國家因為中國占據CDM較大份額就要求中國強制減排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韓曉平說:“中國還是應該自愿減排。而且這些年來,所有的模式,比如你給我們錢來購買我們的清潔指標,也是你們(參與)設計的制度。如果(《京都議定書》)這個制度繼續延續的話,我們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但目前來看,這個制度可能會受到影響。”
目前,歐洲碳交易市場從2005年開始交易以來,一直是國際碳市場的領導者,占據了全球大約80%的份額。而最新的預測顯示,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到2020年或達到3.5萬億美元,屆時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場。中國未來要在碳排放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仍需付出較大努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