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首先,請您先介紹一下,什么是再生水,它與中水有何區別?
楊成:通俗地講,城市再生水,就是城市污水和廢水經處理凈化后,水質達到國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類標準,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
再生水即所謂的中水,這是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們把自來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質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間,故名中水。
記者:再生水被稱為“第二水源”,請您解讀一下再生水利用有什么意義?
楊成: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但由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用水量劇增,原有的清潔水資源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使地球上水資源利用日趨緊缺。供水不足給城市工業造成巨大損失,給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許多困難和不便,因此必須重視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合理配置和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緩解城市水資源緊缺。
所以說,再生水利用作為節約用水的一項重要措施,不僅可以替代節約大量的優質水,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實現優水優用,還能從源頭就地部分截污和削減水污染負荷,對治理和保護滇池及入湖河道,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同時,再生水的利用還能給使用者節約水費支出。
因此,再生水的利用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是目前解決節水治污兩大問題的重要途徑。
記者:那么,再生水利用系統有哪些分類?
楊成:從昆明現狀講,再生水利用系統主要分為集中型系統、分散型系統。
集中型系統通常以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或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的污水為水源,集中處理并達到回用水質標準后,再生水通過輸配管網輸送到不同的用水場所或用戶。分散型系統包括就地(小區)型系統和建筑中水系統。就地(小區)型系統是在相對獨立或分散的居住小區、開發區、度假區或其他公共設施組團中,以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的污水為水源,就地建立再生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就近就地利用。建筑再生水系統是在具有一定規模和用水量的大型建筑或建筑群中,通過收集洗浴、盥洗等排放的優質雜排水或生活污水,就地進行再生處理和利用。
記者:再生水的主要用途有哪些?昆明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城市,再生水被廣泛用在那些地方?
楊成:再生水的用途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將其處理到飲用水的標準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即實現水資源直接循環利用,這種處理方式適用于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地區,但投資高,工藝復雜。如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建起了飲用再生水制造工廠。
另一種是將其處理到非飲用水的標準,主要用于不與人體直接接觸的用水,如便器的沖洗,地面、汽車清洗,綠化澆灑、消防用水,以及生態景觀環境、工業生產等補充水。 美國、以色列、日本和我國等大多數國家都是將再生水用于這些途徑。
考慮到再生水使用的安全性和生產成本,我市城市再生水主要用于園林綠化、沖廁、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消防等雜用水,河道、湖泊、水景類等觀賞性景觀環境用水,以及工業冷卻、洗滌、鍋爐、工藝、產品等工業生產用水。
記者:很多市民關心,昆明市城市再生水的價格出臺了嗎?價格是怎么規定的?
楊成:我市于2007年12月制定出臺了城市再生水分類指導價格,出廠價格分四類:沖廁:1.50元/立方米;洗車:3.00元/立方米;綠化、景觀(含道路清掃):1.00元/立方米;工業(含建筑施工):1.50元/立方米。各再生水生產、供應企業(單位)可在基準價格基礎上上下浮動20%。
記者:為加快再生水利用,昆明市有何鼓勵政策?
楊成:2009年4月1日我市實施了《昆明市城市再生水利用專項資金補助實施辦法》。《實施辦法》明確,各單位和住宅小區建成并正常使用再生水利用設施的,從2009年4月1日起,在按月抽檢水質并達標前提下,按實際處理使用的再生水水量給予再生水利用設施管理單位0.70元/立方米的再生水利用資金補助。
記者:最后,請您介紹一下在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嗎?
楊成:按照《昆明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及《昆明市再生水管理辦法》的要求,分四種情況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和利用再生水。
一是在市政排水管網和集中式再生水供水管網都通達區域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已建成單位、居住小區,可以不自建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但應當配套建設再生水用水管道及其附屬設施,使用再生水。
二是在市政排水管網未通達區域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已建成單位、居住小區,應當自建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將污水全部收集處理和再生利用。
三是在市政排水管網已通達但集中式再生水供水管網未通達區域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符合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條件的,應當在水量平衡計算的基礎上,按照再生水需求量設計建設相應規模的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
四是在市政排水管網已通達但集中式再生水供水管網未通達區域的原已建成使用的工程項目,符合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條件的,產權單位應當按照再生水需求量補建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