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新能源產業最重要的兩個支柱,風電和太陽能光伏制造業都在陷入產能過剩、需求走緩的困境。去年以來國產風電設備暴露的質量問題和近期美國對中國太陽能光伏業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更是讓這兩個內憂外患的行業雪上加霜。
業界趨近一致的看法是,太陽能光伏及新能源行業優勝劣汰的整合期已經開始,很多光伏企業都將面臨生死抉擇。至于洗牌期將持續多久,樂觀者預期只要三至五年,悲觀者則認為需要八到十年。
對于已經進入太陽能光伏及新能源行業的制造企業而言,即便整合期只有三到五年,也是煉獄般痛苦而漫長的歷程。洗牌期中,那些規模已經靠前的龍頭企業,依然無法獲得與市場份額相匹配的定價權,它們不得不為了維持生存而壓低價格,并繼續忍受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擠壓。而那些排名靠后,競爭力較弱的光伏企業,也并沒有像外界預期的那樣退出市場,甚至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光伏企業還在逆勢增長。
這是中國很多產業在行業整合階段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公司還沒有壯大到寡頭壟斷的程度,小企業也不會輕易從市場上消失,行業魚龍混雜,格局仍未定型。新能源產業的膠著現象更為突出,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的退出比當初的進入(早期的進入門檻很低)還要困難。
具體分析,至少有三個因素促成了新能源企業的退出之難:
一是市場的增長。盡管制約因素越來越多,但新能源行業仍在增長,增量市場可以消化相當一部分產能,小企業也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訂單。
截至去年年底,我國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累計裝機分別達到4473萬千瓦和86萬千瓦,按照討論中的發展規劃,2020年這兩個數字將達到2億千瓦和5000萬千瓦,分別增長近3.5倍和57倍。如此龐大的市場空間,會讓那些競爭力較弱的小企業也能在細分市場存活,盡管它們的生存會越來越艱難。
二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對地方政府而言,新能源制造業在拉動經濟、創造稅收和就業上的貢獻,遠高于風電場和大型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帶來的收益,尤其是我國2009年實施增值稅改革后,地方政府從風電場和光伏電站直接獲得的稅收收入大幅下降。為了扶持當地的制造業,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明確要求電力開發商使用本地生產的機器設備,這也讓一部分制造企業借助行政力量獲得了訂單。
三是企業的抗爭。很多企業即便身處困境,也會想盡各種辦法避免破產倒閉。與國外企業通過啟動破產保護程序來尋求重整的習慣不同,國內企業只要有一線生機,也會勉力支撐,除非其想主動退出市場。很多遇到困難的企業,會采用四處籌錢、申請減稅、降低工資、員工放假等方式開源節流,為自己贏得喘息之機。
一部分企業苦苦支撐,是在等待行業整合進入高潮時被并購重組,通過進入大企業而找到出路。
目前,新能源制造業的冬天剛剛到來,行業整合還沒有真正起步,高潮遠未到來。大部分企業在過去幾年的爆發式增長中快速擴張,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御寒能量。行業內部兼并重組的頻繁發生,還有待嚴冬雨雪的到來。
某種程度上,產能過剩、需求放緩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企業蛻變所必需的外部環境。只是由于新能源行業各種非市場因素的存在,無論大企業的突圍還是小企業的退出,都會耗時耗力,充滿痛苦。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