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水源保護區的豬圈被拆除、搬遷至集中養殖小區,鋪設污水收集管網、新建沼氣池處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經鄉鎮垃圾中轉站、行政村垃圾收集點統一處理。近日,浙江省生態辦督察組一行來到文成縣、泰順縣檢查后,對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完成情況給予肯定。
據了解,浙江省是國家確定的8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份之一。去年,溫州市文成縣、泰順縣珊溪庫區被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列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國家示范項目,計劃通過3年時間完成兩個縣193個村莊的連片整治任務。目前,珊溪庫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已爭取到國家補助資金9600萬元,借著這股東風,庫區周邊村莊舊貌換新顏,溫州市民的“大水缸”——珊溪水庫飲用水源水質得到有效改善。
連片整治以點帶面 突出重點示范先行
溫州市環保局副局長李道驥說,溫州市曾連續3年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連片整治在重點解決“問題村”環境污染的基礎上,通過“抓點、帶線、促面”,集中資金整治一批、見效一批,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突出和影響區域發展的農村環境問題,切實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溫州市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原則是“突出重點、示范先行”。溫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突出重點就是要區分輕重緩急,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比如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示范先行就是要選取具備實施條件的區域率先開展示范,通過連片整治,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提供有益經驗。”
養殖小區限期治理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珊溪水庫是溫州地區最大的集中飲用水水源地,為溫州市區、瑞安、蒼南、平陽、洞頭等地約500萬人口提供飲用水。但庫區周邊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成為“大水缸”嚴重的污染隱患。
飲用水安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同時保障水環境安全也是此次國家首批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選擇的主線。根據要求,今年6月底前,文成、泰順兩縣要完成禁養區所有養殖場的拆除搬遷,今年年底前完成限養區所有養殖場的整治任務,達到污染“零排放”。加入示范區后,國家專項補助資金和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的投入比例為1∶1.5,專項資金將有效發揮“以獎促治”的作用,調動當地積極性。
庫區豬場拆除搬遷 集中養殖集中治污
文成縣黃坦鎮是養豬大鎮,也是浙南閩北主要的仔豬生產基地。去年,黃坦鎮存欄能繁母豬17677頭,出欄仔豬30萬頭,豬產業綜合生產總值達3億元以上。但是黃坦鎮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對珊溪水庫水質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去年夏天,珊溪水庫局部水域藍藻異常增殖,直接威脅溫州市區飲水安全。據環保部門分析,水庫附近鄉鎮畜禽養殖排放物和生活垃圾、污水形成的污染物,隨著溪流排入水庫是重要原因,而黃坦鎮養殖業污水的出水口正位于珊溪庫區內。
為此,文成縣全面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工作,今年對黃坦鎮養殖業下達了“6月底前完成禁養區拆遷、12月底前完成限養區整治和養殖小區建設”的硬任務。在治污“軍令狀”的鞭策下,黃坦鎮從去年7月開始全面啟動禁養區及限養區關閉、搬遷、轉產、整治等各項工作,截至8月底,黃坦鎮禁養區內403家應拆欄舍已拆372家,其他31家正在拆除中。同時,在黃坦鎮、富岙鄉采用沼氣+生態濕地、沼氣+人工氧化塘、發酵床等工藝治理小規模養殖場;建設糞便、沼渣處理中心,制作有機肥料,推廣“種—養”和“沼—果”結合型農業;建設黃坦鎮污水處理廠對養殖廢水進一步處理,實行除磷脫氮;建設6個集中養殖小區,采取集中養殖集中治理的辦法,對建設在沿溪地帶和居民區內的養殖場(戶)進行搬遷和拆除。
鋪設污水收集管網 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泰順縣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則重點推進生活污水管網收集和部分污水處理系統提升工程。環境整治涉及泰順縣珊溪庫區羅陽、百丈、司前、峰門、筱村、新浦等16個鄉鎮49個行政村,以1000人以上行政村為重點,建設25個生活污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量6000多噸,建設污水處理管網130公里。通過采用地埋分散式厭氧沼氣生活污水凈化池技術,處理出水可用于莊稼和花卉苗木的灌溉。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底給村莊帶來哪些改變?“由于生豬養殖的關系,以前環境臟亂差,集中搬遷到養殖小區后干凈多了,而且隨處可見新建的沼氣池、垃圾箱,村民衛生習慣也變好了。”村民說。“原先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幾乎是一片空白,生活垃圾也普遍缺乏管理。對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進行有效治理后,現在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也得到全面改善。”經常下鄉調研的環保工作人員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