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電荒”周期性特征明顯,涉及區域范圍擴大,時間跨度也逐漸延伸至冬季。專家認為,我國大規模開發投資太陽能光伏發電具備可行性,應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和特高壓輸電工程,使太陽能作為我國能源供給重要補充。
據國家電網統計,2011年夏季,南方電網最大錯峰負荷已達1120萬千瓦,除海南省外,各省區均出現錯峰限電情況;前三季度南方電網總體缺電8%以上,個別地區缺電20%以上。時值冬日,“電荒”則遭遇“煤荒”裹挾,電力缺口越拉越大。
據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馬勝紅研究員介紹,目前我國“電荒”主要發生在華東、華中及華南部分地區,電力缺口約3000萬千瓦時,每天缺電8小時,每度電產生經濟效益10元,估計每年造成約8000億元經濟損失。“究其原因,一是電力裝機增速低于需求增速,二是水電出力不足,三是火力發電成本上升,企業未能滿負荷運行,四是高耗能企業導致電力負荷增加較快。”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購煤支出占火電企業運行成本已升至70%。截至11月8日,環渤海地區港口平倉發熱量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853元/噸,達到該指數運行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煤炭價格攀升導致大批火電企業虧損,煤電開工率不足,發電積極性嚴重受挫。
目前我國電力供應的煤炭依存度居高不下。2010年我國總發電量41413億千瓦時,其中火電占比達80.3%,“煤荒”則“電荒”。此外,受燃料成本上升、財務費用加大等因素影響,2010年我國火電行業資產負債率上升,主營業務成本增加,利潤下降,企業虧損面擴大。煤炭作為不可再生能源,從現實和政策層面看,都不可能為能源剛性增長需求提供長期強力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未來電力需求仍將隨經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保持快速增長。2000-2010年,我國人均用電量從1084千瓦時增長至3128千瓦時,年均增幅約11.2%,高于同期GDP增速。馬勝紅預計,2020年我國人均用電量將達到4770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約為69150億千瓦時。十二五期間,解決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與煤電發展瓶頸凸顯、獨木難支局面之間的矛盾,還需要發電渠道“多點開花”,需要為可再生能源發掘與應用打好堅實基礎。
投資開發太陽能光伏發電具備可行性
專家認為,我國大規模開發投資太陽能光伏發電具備可行性,應在西部地區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和特高壓輸電工程,使太陽能作為我國能源供給重要補充。
首先,開發投資太陽能光伏發電經濟效益良好。隨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規模化應用及技術進步,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總容量6000萬千瓦總投資約6000億元。特高壓輸電工程單位公里投資參考現有項目水平,平均輸電距離1500公里,總投資1710億元。馬勝紅認為,太陽能發電基地及輸電工程總投資7710億元,小于每年因缺電造成的8000億元GDP損失。
其次,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有成功運行先例,西部地區具備建設可行性。目前,向家壩-上海800KW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輸電容量額定值600萬千瓦,最高值700萬千瓦,輸電距離達到1902公里,輸電成本約0.1-0.2元/千瓦時,項目2010年8月已開始平穩運行。
以向家壩-上海之列特高壓輸電項目為例,我國西部地區建設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具備可行性:一是輸電距離在1000-2000公里左右;二是建設條件較向家壩-上海項目條件簡單;三是具備建設大型輸電工程能力,研制了國際領先水平的特高壓直流設備;四是我國已完整建立了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形成了從系統成套、工程設計、設備制造、施工安裝、調試試驗到運行維護的全套技術標準和試驗規范。
第三,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是大勢所趨,太陽能發電基地建設意義重大。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開發將促進光伏技術進步,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成本,逐步改善我國以煤炭為主的電力能源結構。據中科院電力研究所測算,開拓光伏市場,能帶動相關產業增加值1-1.5萬億元,每年減排845萬噸二氧化碳。馬勝紅表示,光電開發將有助于西部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善東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局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