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家掙扎中的美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向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申請書,指控中國給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提供不公平的補貼,并在全球市場中“傾銷”太陽能電池板。“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隨即占據了各大媒體的報端。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申請提出的時間是在9月美國幾家一度高調的太陽能公司申請破產之后。這幾家太陽能公司瀕臨破產的原因正在調查中,目前還沒有定論,甚至美國聯邦調查局也介入調查中?,F在就妄下定論,認為是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企業擠壓了美國企業的生存空間未免為時過早。
申請的時間也是在2011年美國國際太陽能展覽會期間。一邊是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一邊是在舉辦開放性的國際太陽能行業大會,形成了巨大反差。
對了,這里還要說一下,雖說有7家公司提出申請,但只有Solarworld公司一家是實名出現,其他公司都選擇了匿名方式。雖然美國法律的確賦予它們匿名的權利,但是,匿名之舉也顯示了這6家公司的行事謹慎和信心不足。
美國的太陽能設備供應商更是對此事不做評價,只是表示,希望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在全球范圍內有所下降。
我們就不糾結在申請的發起時間和匿名的問題上了。我們仔細想想,這幾家美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在做什么吧。這幾家太陽能制造商無法在太陽能電池板價格下降的大潮中繼續牟利,就哀求美國政府介入中美貿易,豎起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高價的太陽能電池板。然后呢,它們就可以在自己營造的小環境中存活下來??伤鼈冞@樣做也阻止了美國消費者獲得更低價的太陽能電池板并進而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的機會。到此為止,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申請只符合這些狹隘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的利益,不符合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不符合減緩氣候變化的利益。
為了和傳統能源競爭,可再生能源就應降低成本。壓低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成本才是太陽能行業發展的正道。這也正是在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歐洲等國和地區發生的事情。2008年以來,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已經下降了約75%。
與其他高科技領域一樣,快速創新和降低成本對太陽能領域至關重要。那些無法跟上創新步伐、承受挑戰的公司就應該被淘汰。個別公司的失敗可能是痛苦的,但對市場和消費者來說卻是必要的犧牲。用貿易壁壘來保護競爭中的失敗者,包庇不健康的市場環境,并最終阻礙行業發展,我們相信美國商務部應該不會這樣做的。
撇開這幾家公司行為不談,我們再來看看美國太陽能行業的現狀。其實,“指責中國”的游戲幾經上演后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們用數字來說話,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的數據,2010年美國的太陽能產業對中國出口順差2.4億美元。換言之,去年美國太陽能公司出售給中國的太陽能設備的價值遠大于中國銷售給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價值。
美國常常喜歡拿就業來說事,這次又說中國的太陽能行業的發展搶了美國人的飯碗。那我們就看看太陽能行業的就業情況。
近日,美國太陽能基金會出爐了一份最新的美國太陽能產業就業報告。這份名為《美國太陽能行業就業統計2011》的報告是美國太陽能基金會聯合勞動力市場咨詢公司LMI以及康奈爾大學共同制定的。報告稱,在化石燃料發電行業就業率降低2%的同時,美國的太陽能就業卻增長了6.8%。報告還稱,當前美國有超過10萬人受雇于太陽能行業,這個數字超過了采礦業的就業人數。就業人數的增長并不局限于太陽能電池板制造業上,其實該領域僅占太陽能行業就業的25%。銷售人員、安裝人員、工程建設人員都是太陽能行業就業中的大軍。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投訴不涉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或者太陽能聚光熱發電等其他太陽能發電模式。 另外,申請破產的公司中有一度被視為美國太陽能行業新星的Solyndra公司,該公司的主要技術路線是薄膜,而這次發起申訴的公司Solarworld是一家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公司。
煽動行業隔閡或許在短期內可以謀得一些效果,但實際上,對行業健康發展來說,太陽能行業可以和傳統能源競爭離不開公平的競爭環境。太陽能行業供應鏈遍布全球,如果一個鏈條受到影響,全球都會最終受擾。
發起針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貿易戰爭是愚蠢的。此舉損人不利己,還會干擾美國太陽能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尤其是在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貿易壁壘只會提高太陽能設備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只會搬起石頭砸在自己的腳上。
30年前,當日本汽車企業大舉進入美國時,美國也發出了驚呼。慢慢地日本公司將生產線搬到了美國,就業也保留在美國國內?,F在,美國的汽車生產商仍在和日本爭來爭去,但很少出現“雙反”這類的事件。
怨天尤人無濟于事,相反,如果這些光伏企業把精力放在科技創新上,則美國仍會在全球太陽能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發揮比較競爭優勢,各國做自己擅長的事,這將是全球太陽能行業的大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