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公眾的抗議聲浪越來越高,但中國仍在繼續發生兒童鉛中毒的事件。據媒體披露,河南省濟源市衛生官員對擁有30多座冶煉廠的一個地區周邊的2743名兒童進行了檢測,結果在968名14歲以下兒童身上發現了鉛中毒的跡象。而新華社報道說,當地政府采取措施轉移安置了距離工廠最近的兒童,并稱一位高級管理人員承認應對此負責。
這是自上個月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敦促通過新的方法處理重金屬污染,呼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鉛等材料的污染”后,發生的又一起轟動全社會的污染事件。
事實上,這并非是一起孤立的事件。今年8月,陜西省851名兒童鉛中毒引發村民抗議,促使政府部門關閉了應對鉛排放負責的冶煉廠。不久后,湖南省一起更大的鉛中毒事件公之于眾,有1300多名兒童被發現血鉛超標,云南省的200多名兒童也出現了鉛中毒的跡象。
這些事件既顯示了國內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顯示了在中國環保工作的復雜性。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老百姓對環境污染的承受度還是比較高的,不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身體和基本生活,大家往往就忍了。但現在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已經逼得他們忍無可忍,血鉛超標、癌癥村、飲用水中毒之類的事情一再發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此前表示,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容易引發農民群體性事件的因素之一。
目前看來,正如在能源問題上一樣,中國在環境問題上已沒有退路。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大范圍的水系污染、生態破壞與退化、由環境引發的疾病與公共衛生事件……這不僅損害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還使得人們當前的生存面臨環境危機。如果不能及時清理過去幾十年里環保的巨大欠賬,類似的事件將會以更大的頻率出現,造成愈加嚴重的影響。
在這種局面下,就使得環境問題在中國的公共政治與社會生活中有了提升的必要――中國需要把環境問題政治化和公眾化。
所謂政治化意味著,“講政治”也應該要“講環境”;公眾化意味著,在環境保護中如何去更多體現公眾的意志,而不只是政府或利益集團的意志。
在筆者看來,要解決中國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小修小補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一定要從決策和戰略入手,然后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法規和政策,并輔之以嚴厲而透明的公眾監督。中國正式提出搞環境保護已經30多年了,卻依然沒有走出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未來要想真正扭轉中國在環境污染上的被動局面,必須從執政和民生的高度來看待和解決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