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算一筆帳,在西北地區建設非晶硅薄膜組件光伏電站,每瓦投入可控制在13元,使用晶硅組件約需15-15.5元。原因是西北地區電網接入費用、運輸費用、施工費用等高于沿海地區。按每兆瓦薄膜電站25年可發電3450萬度計算,回收期在12年左右;而在沿海地區建設同樣規模的地面電站,非晶薄膜電站建設成本約需11-12元/瓦,按照25年可發電2400萬度計算,回收期18年左右,如地方政府有0.20元/度補貼,則回收期可縮短至14年。
由于光伏組件種類不同,企業成本控制不同,因而銷售價也不同。
在系統集成方面更是各顯其能,成本相差很大。以今年企業平均成本價格來估算,非晶薄膜電池生產成本今年可控制在5.50元,銷售價可在6.30元以內,明年計劃將組件成本降至4.80元以下,2013年要降至3.80元(含稅)。
系統建設上,不少企業在國內有單獨建設和與電力公司合作建設光伏電站項目的實踐經驗,在國外也參與了多個電站建設項目,另外使用水泥立柱制作的支架,不僅牢固、耐侵蝕,而且最關鍵的是成本低,每瓦支架成本可在1.50元以內,與晶硅組件支架成本相近,這彌補了薄膜組件轉換率較低導致支架成本增加的缺陷。組件和支架成本的有效控制,為系統成本降到1000萬元/兆瓦創造了條件。2013年薄膜組件銷售價將控制在4.50元以內,整個地面電站系統可降至9元/瓦以下,回收期也可從目前的12年降到8年。
不過,現在仍有很多公司對非晶薄膜電池的性能有懷疑。其實,非晶薄膜電池已有50年歷史,安裝近30年的發電經驗。電池效果好不好,關鍵在于企業生產組件的品質好不好。打個比方說,一家企業在歐洲和東南亞已成功建設了20多個兆瓦級項目,同時,組件前五年由公司提供質保,后20年由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給予質量承保,組件如有問題由保險公司賠償。
因此,應對1元電價的挑戰,更需要企業自身努力,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風電裝備發展之路很值得光伏企業借鑒。10年前,1兆瓦進口風機需3000多萬,而現在國產的只有500萬,降低了80%。風電投入逐年降低的例子,生動說明光伏發電成本仍有降本空間。另外,如何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專家也表示,要加大薄膜電池技術水平研發和產業化技術集成與創新,以及相關產業鏈的基礎建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