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水資源緊缺已經是業內外所共知的事實。專家和水利機構想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地下水開采、中水回用、海水淡化……
地下水開采無疑是最適合國情的水源開發方式之一。資料顯示:我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8000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的比例約為1:3.4,在北方地區,這一比例為1:1.58。地下水資源不僅在數量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還具有水質好、分布廣泛、便于就地開采利用等優點。據統計,我國約有70%人口以地下水為主要飲用水源。在北方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率比較高。
例如,海河流域的地下水利用率達90%以上,在全部用水量中,地下水占50%以上。由此可見,地下水的利用和保護是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三大污染源 阻擋地下水凈化
金屬有害物污染
主要指鈣、鎂、錳等金屬離子對地下水的污染。鈣、鎂在水中的含量是構成水硬度的主要成分。飲用高硬度的水,特別是永久高硬度的水,不僅有苦、澀味,而且還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腹瀉。鍋爐用永久硬水易結垢,使導熱系數減小,能耗成倍增加,并易造成爆炸。錳是人體必須元素之一,但錳也有毒性,人體吸收過多錳會產生慢性中毒,可能引起震顫麻痹、肺炎、記憶力下降、心動過速等病癥。
難分解有機毒物
主要包括有機氯農藥、合成洗滌等。有機氯農藥具有劇毒、高效、難分解、易殘留等特性。有機氯農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和動物體,能在肝、腎、心臟等組織中蓄積,造成慢性中毒,影響神經系統,破壞肝臟功能,產生心理障礙。當飲用水中濃度過大時對人體有害,同時由于不易被氧化和被生物分解,易自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液中進入水源地。
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的污染
隨著石油的大規模勘探、開采,石油化工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石油及石油化工產品對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經常以非水相液體(NAPL)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層和地下水。當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時,污染物將穿過地表土壤及含水層到達隔水底板,即潛沒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橫向擴展;當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時,污染物的垂向運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飽和帶)橫向廣泛擴展。NAPL可被孔隙介質長期束縛,其可溶性成份還會逐漸擴散至地下水中,從而成為一種持久性的污染源。
面對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問題,有專家指出:多年代以來,我國有關部門組織完成了一批有關地下水環境的重大項目,包括海河流域地下水水質調查評價,遼冀臺海(咸)水人使調查,中美合作區域地下水水質及保護對策系統分折,海水入侵防治試驗研究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我國的地下水污染問題仍然很突出,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地下水環境管理和保護方面的工作應當從我國國情出發,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水利大年 新規劃加強地下水管理
2011年被很多人譽為“水利大年”,自年初“一號文件”一來,一系列水利政策劍指水源凈化。近日又有新政策出臺,9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通過了《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會議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到2020年,對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實現全面監控,重要地下水飲水水源水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這意味著,已經走過“十一五”黃金周期的污水處理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繼續“有戲”。
出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需要,污水處理將繼續得到政策的支持。據消息,《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和《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兩項規劃已經納入《“十二五”期間報國務院審批的專項規劃整體預案》,將于年內正式報批。
據上述兩項規劃測算,“十二五”期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個人投資在內,城市污水處理總投資達到4500億元。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未來五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治理投資將大幅增加。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水治理累計投入將達到1.06萬億元。
除此之外,據了解,為加大污水處理力度,未來五年,我國還將適度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收費和排污收費標準,并推進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
據國家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此前介紹,“十二五”我國環保發展第一大重點領域就是污水處理。具體包括脫氮除磷、現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以及工業廢水處理等。在眾多職能機構的關注下,在眾多政策利好的支持下,地下水源將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重要的治理對象,地下水源或將成為未來我國的重要水源。
知識連接: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分類
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不同分為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巖溶水三類;按地下水埋藏條件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類。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按開采規模分為中小型水源地(日開采量小于5萬立方米)和大型水源地(日開采量大于等于5萬立方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