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中的低碳貿易壁壘也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愈演愈烈。我國政府和企業只有順應這一國際潮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樹立“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低碳形象”,對外貿易才能在低碳時代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后金融危機時代,為了保護深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本國制造業,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和技術上的壟斷地位,以環境保護為由,紛紛采取計算碳足跡、征收碳關稅、制定碳標準、擴大企業碳信用交易范圍等措施,對外構筑綠色壁壘,行貿易保護之實,使我國外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有效應對國外低碳貿易新壁壘,是我國政府和企業亟待解決的一項全新課題。
低碳貿易壁壘是一把“雙刃劍”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低碳經濟也不例外。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一方面,它有利于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品低碳化,延伸產品價值鏈,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另一方面,低碳經濟要求企業花大力氣從產業結構、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等環節上脫胎換骨,對我國目前的企業來說,這又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碳標簽”、“碳關稅”、“碳中和”等新的低碳貿易壁壘的實施,不但影響我國出口利益、惡化外部環境,甚至也在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出口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出口量下降,國際市場占有率降低;生產管理要求苛刻,危及中小企業生存。
低碳綠色壁壘的實施,涉及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乃至報廢處理的各個環節,要求將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原理運用到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等過程中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無污染的環境管理體系,對企業生產管理的要求非常苛刻。目前,我國缺乏低碳經濟激勵政策,缺乏明確配套的低碳法律法規和標準。低碳環保產品對生產工藝要求較高,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和進行技術研發,對原材料及輔料加工甚至是勞動力熟練程度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大部分中小企業無力為之,只能退出國際市場,危及企業生存。
政府層面:立足中國國情,發展低碳經濟
大力推進低碳產業發展。政府應抓住低碳時代的經濟發展機遇,調整和優化我國貿易與產業結構,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引導傳統產業的低碳化升級改造,引導企業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綠色低碳產業,優先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型產業發展,推動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
完善低碳貿易壁壘預警機制。政府有關方面應加強綠色預警能力,密切跟蹤低碳貿易壁壘的發展,特別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新動向,深入調研歐美、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地區)碳排放政策、法規等情況,結合我國碳排放現狀,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推動各地預警系統的橫向聯合、信息共享,指導企業制定有效的應對舉措。
扶持企業進行低碳技術改造。政府相關部門應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為企業提供低碳改造技術和扶持資金,扶持企業研發、引進低碳技術和設備,降低產品能耗,提高產品附加值,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幫助企業了解碳足跡評價程序,協助企業完成產品/企業碳足跡報告;將綠色低碳產品與企業納入質量信用體系建設,重點推行綠色低碳產品標準化的研究和試點工作;推動國內相關認證制度的建立,制定相關促進制度以及資助獎勵管理辦法推動低碳認證技術,利用“低碳訂單”或“碳標簽”倒逼機制作用,助企業實現生產、加工和運輸過程低碳化。
完善低碳激勵政策支撐體系。政府應早做“低碳綠色產業”規劃,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出臺鼓勵、支持政策,通過減免稅收和信貸優惠等政策導向,推動企業進行清潔生產。
企業層面:調整產品結構,加強技術創新
培育壯大自主低碳品牌。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擁有核心技術,并制定新的低碳產業標準,這是跨越歐美低碳貿易壁壘的最好途徑。企業應主動出擊,把低碳理念放在企業發展戰略高度,把提高能效作為企業文化建設來實施。企業應設立專職的部門或人員負責企業和產品的低碳、節能、環保工作,深入了解歐盟、美國能效等級新標準的要求,在技術上、設計上、原材料上進行針對性的應對,在調整產業結構和技術升級上下功夫,把開發生產節能、環保、附加值高的低碳產品作為主攻方向,把低碳經濟和企業品牌營銷相結合,積極引進、采用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和設備,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培育和壯大自主低碳產品品牌,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
建立強大的低碳產業鏈。企業應從產業鏈抓起,從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渠道等多個環節,全方位調整和改進生產技術和工藝,優化整個生產流程,將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進行量化考核,實現每類產品、每個環節、每道工序碳排放量的數據化管理,有計劃地進行企業或產品碳足跡評價,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節能減排措施,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實施產業鏈營銷和產業鏈布局,建立真正的“低碳藍海”。把低碳應用在技術開發等方面,在選材、產品設計和產品包裝等方面抓好低碳,在服務和管理方面體現低碳,倡導綠色經營,通過使用清潔能源、綠化廠區等方法實現碳中和。此外,企業還應聯合前端的供應商、后端的銷售商等全產業鏈,一起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實現低碳技術改造工作的對接,使全產業鏈形成強大的“低碳競爭力”。
總之,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中的低碳貿易壁壘也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愈演愈烈。我國政府和企業只有順應低碳經濟發展這一國際潮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樹立“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低碳形象”,才能更好地應對國外低碳貿易壁壘,對外貿易才能在低碳時代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