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高溫天氣已持續近一周,不少“70后”、“80后”端坐于寫字樓的空調間里仍覺得炎熱,而剛從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畢業的鐘國防,為了讓自己公司養殖的蝦苗又肥又壯,必須每天頂著烈日,在池塘邊走上好幾個小時,測水、撒料、增氧……
日前,記者跟隨鐘國防來到位于浦東新區老港鎮的養殖基地,和他一起體驗創業人的艱辛。
10小時繞著蝦轉
本周二,上海氣溫高達39.6攝氏度。早上8點多,鐘國防離開位于臨港新城的大學宿舍,先后坐兩輛公交車,再走15分鐘路,一個多小時后來到一片農田包圍中的養殖基地。雖然總面積有100多畝(6萬多平方米),但這“養殖基地”其實就是幾片蝦塘加一間毛坯平房,都是討價還價向當地人租的。走進平房,只覺熱浪“轟”地涌上來。墻壁上斜斜拉出幾根電線,接上電燈泡照明,空調當然是沒有的,那臺破舊的落地搖頭電扇,還是鐘國防從學校宿舍開著助動車運來的。
他飼養南美白對蝦,夏季正是“拔個頭”的關鍵時期。這天的第一項工作是撒生物制劑,給蝦補營養。制劑的配方,是鐘國防學以致用“獨家研制”的。“為了撒均勻,沿著蝦塘撒一圈還不夠,必須上船劃到塘中央再撒。”鐘國防一邊往頭上戴草帽、往脖子上掛毛巾,一邊輕輕跳上停在塘邊的水泥船。水泥船的尾端,通過一根竹竿掛著一只舊塑料桶。他蹲坐船中,輕搖竹竿,將塑料桶當“舵”,小船便向前去。等船停下,再用塑料桶重重地舀一桶水,把“營養液”稀釋,撒入水塘。這種“多功能”水桶,是他從農民那里“偷”來的,一開始是踉蹌著上船,現在已經熟門熟路。
一個塘子接一個塘子,做完這項工作已近12點?;氐狡椒坷?,香噴噴地吞下一頓簡易午餐。下午1點,太陽毒辣辣掛空中,知了發瘋似的鳴叫。小鐘繼續第二項工作:測水質。水中含氧量、酸堿度高低,直接關系蝦的質量。
蝦塘大的有20畝,小的1畝不到,全部走上一圈要3小時。鐘國防和3個同事一起做,也花了1個多小時。測試結果證明,有3個蝦塘酸度偏高,要用石灰中和。于是,他又扛上40公斤重的石灰包,哼哧哼哧跑了出去。忙完這個,又到了喂食時間。平均下來,小鐘每次在室內逗留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只夠喝口水、擦把汗、雙手叉腰在電扇前涼快一陣子。
干到太陽落山不算完,夜里蝦寶寶還要喂一頓。如果鐘國防沒有回學校實驗室,這一頓還是他上陣。“有時太晚了,就在小屋里住一宿。”
衣食行如村民
畢業時,鐘國防放棄了回老家進畜牧水產局當公務員的機會,而走上了這條知識型創業路。其實,鐘國防并不是為了賣蝦而養蝦,他探索的是技術服務的商業模式,向蝦農普及標準化的科學養蝦法。
這些天就有當地蝦農來求教這個“鄉村博士”。博士去蝦農那邊待了幾天,發現那里從來不進行水處理,一化驗就是水體酸性太高;同時,蝦農也不懂調水,豬糞雞糞隨便撒在水里就算完事。鐘國防教他們每畝塘子用多少生石灰,使水體偏堿;還要將禽畜糞便發酵殺菌,再定量定點投入水中,做到水肥又不過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賣小蝦也不如賣方法。
鐘國防計劃6年之內,在“水、種、餌、病”等養殖環節掌握一系列專利加以推廣,以“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形式開展支農服務。
每當日暮時分,鐘國防和幾位同事在塘埂邊上吃晚飯。汗衫、短褲、涼鞋,裸露著一般黑的皮膚,只有架在鼻梁上的眼鏡,才透露出他們并非真的農民。兩菜一湯,包括一個帶著辣味的下飯菜和一個蔬菜。“蔬菜是我們自己在塘邊空地里種的,有青菜、生菜,還有空心菜,足夠吃了。”鐘國防笑著說,“我們只要買點肉和米,每人每天10塊多的伙食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