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2010年4月國務院發文后這一年多以來,合同能源管理這種節能新模式有了長足的進展,知道的人多了,合作的項目多了,成功案例多了,節能服務產業擴張了十幾倍。可以說,合同能源管理的春天真正的到來了。目前階段,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的整體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預示出幾個新的趨勢。
1、合同能源管理是市場化方法,但是政府推進將越來越強化
節能工作圍繞市場化模式的展開,始終有一個困惑:找市長還是找市場,合同能源管理很糾結。合同能源管理是作為一種市場化模式被引進中國的,西方國家搞節能一直是以企業為主體,是企業的自主行為,政府只是幫忙而已。長期以來,國外的節能活動一直是企業自己在搞,后來發現節能量作為市場資源可以交易流通,于是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市場化的機制。而在我國情況則完全不同,用市場化的方法搞節能我們完全是陌生的,我們建國以來一直是在政府主導下自上而下地搞節能,從未想過還有市場化的方法,并不知道搞節能還能自己不掏錢甚至還賺錢。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這種洋機制引進來,很新鮮,大家從頭學起,邊干邊學,摸著石頭過河。
在政府經濟的底子上嘗試用市場經濟方法搞節能,這個“臨床試驗”過程中發生了很多的水土不服現象,兩種不同體質的機制嫁接到一起出現了很多的“排異現象”,但是好在中國的政府并不排斥這種市場機制,我國是自上而下地“強行”引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一開始就是“硬引進”,接下來是“軟著陸”,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問題都是出在了“軟著陸”的環節。國家以財政獎勵為手段引進推廣,但是市場在磨合過程中卻發生了不少的問題,因為有不少市場資源實際上掌握在政府手里,例如路燈,而政府至今也沒有拿出一個合理的機制來分配這些市場資源,眼下政府唯一的辦法就是招標,但是殊不知合同能源管理由于不使用政府財政所以恰恰是不用招標的。
我國搞節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大部分能耗大戶基本上都是大型國企,象電力、石油天然氣、煤炭、鋼鐵、建材、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的巨頭,他們的節能指標任務都很重,這些單位搞節能對市場化的方法還不是很習慣,往往是行政命令說了算。如果是真正的搞市場經濟,應該是“利潤為王”,什么效益好就干什么。但是,節能服務公司遇到的情況往往不是這樣,明明是我出錢出力給你搞節能,卻還要拉關系走后門上門推銷,給錢的得看要錢的臉色,這種現象在政府工程和公共項目中尤為普遍。例如節能展覽會,應該是用能戶出錢擺攤租展位,向節能服務公司宣傳推廣自己,拉他們來給自己投資搞節能,這樣才是市場化,但是現在的情況完全相反,都是節能服務公司去展覽自己、推銷自己。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各省的節能辦組織本地區的能耗大戶去參展,讓節能服務公司去挑選。同樣的道理,以往各地招商局、開發區到處辦展開會大搞招商引資,其實把節能服務公司招來不就是招商引資嗎?據說山西長治最近正在策劃組織去香港招商引資,主題就是引進合同能源管理,這樣的做法才是對的。
在中國搞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服務公司的趨利性十分明顯地表現在向政府靠攏上,一方面要靠政府批工程、拿項目,另一方面要拿財政獎勵,由于政府財政獎勵往往是層層加碼,有的時候相當于利潤率,大家都趨之若鶩。節能服務公司“很市場”,誰給錢就奔誰去,但是政府卻做不到、也不應該“很市場”,節能服務說到底并不是一個僅靠財政輸血就能維持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最終還是要靠市場的運行機制自生自滅。現在的情況是,節能服務公司既要找市場,也要找市長,大家都要在找市場和找市長的復雜游戲中縱橫捭闔,爭取如魚得水。政府方面現在也出現了一個新動向,就是搞“政府集成”,由政府出面辦一個全能型的節能服務公司,采取集成運營商模式統籌本地區的節能服務業務,集成節能技術、產品、服務,出面接訂單,然后分包,自己拿提成和獎勵。目前吉林省、太原市都出現了這種模式,這或許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
2、合同能源管理解決不了融資難,金融資本早晚要成為領頭羊
我國節能服務公司的出身基本上是產品型(供應商型)和服務型(工程資質型)的兩種,前者以節能燈、節電器、變頻器等居多,后者以節能設計、運行管理的居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的定義是注冊資本在4000萬元人民幣以下,而節能服務公司的國家級備案門檻只是500萬,省級只是300萬,可以說是“小小企業”、“微型企業”,僅僅大于個體戶。現在全國6000多家節能服務公司中,真正的大企業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沒有資金實力的,發展節能服務業務必須進行融資,僅靠自有資金只能做一兩單業務,有的今年投進去了,明年、后年、大后年都做不了什么業務,只能等結算后再發展。這個狀態完全不是一個企業的正常發展狀態,換言之,融資之于節能服務公司,可謂命懸一線,融來了,你就活下去,融不來,你就去死。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真諦就是投資,從根本上講,沒有投資能力就是沒有節能服務能力;換句話說,要想搞好節能服務,首先要搞好投資;也就是說,節能服務公司要發展,必須不差錢,而技術、服務等要素都不是要命的,只要有錢,一切都會有。合同能源管理的自身規律是節能服務先要有錢,而節能服務公司恰恰沒有錢,他們的“第二主業”就是融資,但他們又恰恰遇上融資難。這個怪圈節能服務公司自己是無論如何也跳不出來的。
節能服務公司出去找錢,有幾條路,但都不是很順。找銀行,首先抵押擔保這一關就過不了,信托、理財產品目前也不成熟,好像只有興業銀行還有的商量,其他銀行基本免談;找租賃公司還可以,但是往往人家用采購方式就把你踢出去了,節能服務公司變成了供應商,財政獎勵要暗地里轉給租賃公司,現在很多租賃公司自己就開始考慮自辦節能服務公司,據說河北、江蘇等地就有;找投資公司也是一個辦法,這幾年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等比較活躍,但是風險投資這一塊要么是不顧后果的“瘋投”,要么就是最沒有風險的“封投”;而私募這一塊往往只挑有上市前景的對象,但是在節能服務公司里是鳳毛麟角。融資難把節能服務公司慢慢逼向討甲方的預付款,或者是主動蛻變為供應商,朝著越來越不像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向蛻變。可以說,融資難不解決,產品型和服務型的節能服務公司早晚要退出合同能源管理產業,“正宗的”合同能源管理將被邊緣化。
目前的趨勢是,誰有錢,誰就能接大訂單,而這些有錢人并不擔心自己沒有技術、沒有服務、沒有管理資源,這些都是靠錢就能得到的。一方面,現在國內的一些上市企業自己生產節能產品的,都紛紛自己組建節能服務公司,靠合同能源管理形成自己的營銷新模式,效果很好,例如深圳的變頻大戶科陸電子公司;另一方面,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始大規模介入合同能源管理領域,它們以資本為武器大舉收購節能公司或者項目,按照集成運營商的模式拿訂單——工程分包——整合收益,效果也很理想,例如華潤集團。這兩種有錢人一種是產業投資人,離不開自己的產品,為產品打銷路;另一種是財務投資人,無所顧忌,什么領域都敢進,只要能賺錢。現在看來,今后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的深入發展,恐怕主力軍是金融機構,而上市企業一時半會還不太容易遠離自己的主業,除非將來把財務公司剝離出去。投資公司、基金公司是最有可能成為合同能源管理領頭羊的,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3、合同能源管理已出現與其他業態融合發展的新趨勢
合同能源管理在哪些方面引人關注?一個是政府的財政獎勵,一個是先投入后收錢的經營機制,再一個就是靠管理賺錢。這三個特點很吸引人,其他領域也有人想嘗試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進產業發展。
從政府獎勵的角度看,水處理行業有必要把節水工程項目納入合同能源管理,以獲得政府獎勵。我國的節能工作一直是“附帶著”節水,因為水資源不是能源,所以節水并不是節能的內容,國家合同能源管理的財政獎勵和稅收減免政策也不考慮節水,而是單獨有對應節水的政策。事實上,節水工程項目與節能的工程項目幾乎完全一樣,都是實現結余量的效益,在管理上完全可以實施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在實踐中也有人采取效益分享型、目標保證型、費用托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經營機制,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目前,國內確實存在著一種把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從節能領域向節水領域融合發展的趨勢,不少水處理企業正在積極呼吁政府給政策。現在節水項目面臨著的一個問題是,在整體節能技改工程里,特別是像火電廠這樣的用能戶,節水本身就是節能的一部分,但是只能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節水,卻不能得到政府的財政獎勵。
從墊資施工的角度看,現在很多設備供應商把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引入了產品營銷范疇,就像以往分期付款、以租代售等方式一樣,以合同能源管理為借口推銷產品。在實踐中這種例子很多,合同能源管理被作為一種逾越市場準入門檻的辦法,甚至作為回避招標的辦法屢試不爽。這種新型的整合營銷方式目前正在節能產品的生產領域悄悄地走俏,據說更多的非節能型產品也在嘗試著這種方法。事實上,目前階段的大宗機電設備基本上都是多少帶有一定程度的節能特點的,例如大型電梯、中央空調等,這些并不屬于專項節能產品的通用設備眼下都已開始考慮借鑒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開展營銷。為了解決銷售賬期問題,他們可以與租賃公司聯手,也可以通過節能服務公司搭上投資基金等,只要能“翻墻”(越過市場準入門檻),辦法多的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普及,確實讓陷于傳統產品營銷模式而鮮有創新的供應商們眼睛一亮,聽說有培訓機構正準備專門請合同能源管理的專家給通用制造商開展培訓,幫助他們創新營銷。
從靠管理賺錢的角度看,從事管理型服務的產業開始對合同能源管理發生濃厚興趣,例如物業管理產業就有動向考慮從這個方向集體突圍。節能服務公司用技術、產品、服務等手段營利,合同能源管理是一個比較長周期的服務過程,實際上主要是一種管理,這種管理可能是在所有的管理服務項目中最賺錢的。實踐中人們看到,集成型節能服務公司也許沒有技術、沒有設備、沒有資金,但是他們會管理,能夠做好計劃和組織實施,把節能量資源整合出來,技術、設備、資金等自然就都來了。物業管理公司可能是最具有這方面優勢的一個集群,他們有一點與節能服務公司是一樣的,即都是業主單位委托管理的主體,他們的托管資源都是建筑節能的平臺。最近在北京就要召開一個物業管理的論壇,要涉及到與合同能源管理嫁接的問題,人們對此都有興趣,也有信心。
事實上,目前在循環經濟領域,例如環保改造、靜脈產業、城市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人們都在關注合同能源管理的可借鑒性,大家都希望把財政獎勵墊資投入的方法引進來。(作者:蕭 評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總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