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是什么?現在重點發展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是不是最終產品?并不十分明確。”——這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底在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出的表態。而七月已至,作為“十二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發展綱領性文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也遲遲未能出臺。
難產的《規劃》與縮水的目標
《規劃》自2009年開始討論至今,已歷時兩年。2010年8月,工信部完成該政策的起草,隨后征求各方意見,計劃于彼年底出臺。2011年3月,工信部部長苗圩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說法是,該產業規劃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布。6月22日,工信部官方網站公示信息顯示,《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務院審批。7月,發改委有官員稱,《規劃》出臺時間可能推至年底。
《規劃》究竟何時出臺?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人士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規劃》7月出臺的機會微乎其微,“肯定是后幾個月的事了,具體哪月不好說。”該人士說。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規劃》已將“十二五”電動車產業化目標由“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提出的50萬輛下調至25萬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日前在“2011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的大型論壇上接受媒體采訪時首度披露, 2015年全國汽車產銷量將達2500萬輛,而純電動車只占1%的市場比例。
雖然目標嚴重縮水,但業內人士卻并未對其給予過多批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就曾提醒業內,需要正確認識我國新能源汽車研發水平的現狀。他介紹說,根據中汽協組織主流車企進行的大量調研工作所得出的結論,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方面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而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全面”的差距。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也表示,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熱有點兒像大煉鋼鐵時代的情況,政府號召后大家一哄而上。總體看來,國內企業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表現得有些浮躁。
“電動汽車的準備階段是相當長的一個過程,不可能快速上量,電動汽車2020年后才可能快速增長。”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規劃》真是25萬輛,那就證明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開始回歸理性了。”
心動大于行動?
種種跡象都表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并不如人們想象中順暢。
以私家車為例,雖然有國家大量補貼資金的支持,但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不盡如人意。如比亞迪,從2010年3月正式上市到12月底,其兩款新能源汽車F3DM和E6僅分別賣出417輛和63輛。不僅比亞迪如此,目前所有涉及新能源汽車的上市企業都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并不是沒有想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有一位購車者就曾經告訴本報記者,隨著油價的高漲,普通汽車的優勢將漸漸喪失,而新能源汽車正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反正目前它的價格與普通汽車價格差不多,我覺得還不如買輛新能源汽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