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懷胎,醞釀一年,難產至今,順產將有望,撫養卻不易。
自去年8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的起草工作完成征求意見,近日,中國工信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并等待批復,有消息預計今年下半年可正式出臺。
無論是出臺前的一波三折,還是出臺后的步步落實,中國能否在十年之內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跨越式發展、躋身世界汽車生產大國的目標,前方都是挑戰重重。
一波三折:發展路線各方難達共識
雖然2010年8月國家工信部牽頭的《規劃》起草工作便在眾多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完成了征求意見,并預計在進一步完善后于2010年年底前正式出臺,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曾稱“有望于今年年中推出”,但出臺過程卻“意外”連連,出臺時間一再推遲。至今,規劃十年中的第一年已經過半,出臺具體時間依舊沒有確切消息。
除了諸多待完善的條文和難以制定的相關標準,《規劃》難產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各方面對新能源的準確路線無法看清和統一意見。
前一階段“混合動力派”和“純動力派”的爭議隨著混合動力被列入《規劃》而告一段落。本著節能減排這一最現實最直接的目的,“混合動力是一種節能技術”在相關專家中基本達成了共識,但線路之爭在分管汽車工業的四部委——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主管電動車的四部委之間得以延續。雖然工信部官員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態 “新能源汽車技術并不存在技術之爭”,但四部委之前的想法的確不那么一致。
其中,工信部基于銷售、能源網絡等產業化基礎現狀考慮,傾向于節能汽車(包括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等)和新能源汽車(包括充電式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兩條腿走路”。
而科技部則基于能源安全和彎道超車的考慮,仍傾向于“優先發展電動汽車”。可以證明這一觀點的是,目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仍在報送國務院審議,而科技部早在今年5月已低調實施《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國家發改委一位人士則表示:“短期內應以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的混合動力汽車為過渡,中長期過渡到充電式的純電動汽車,目前純電動汽車盤子很小,光靠它根本占領不了市場。”
各部委基于不同考慮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線持不同的看法,眾口難調。由于經驗不足,哪種路線更利于發展難以看清,沒有任何一個政府部門或企業能夠獨自拍板,如何獲取充分而準確的市場和產業信息,在分歧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調整,是《規劃》在出臺之前業已存在的一大挑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