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中國國際新能源產業峰會上表示,目前,國內新能源產業的過剩,是相對過剩。
史立山表示,從長遠來看,目前的產能并不能滿足需求,但是由于現有的市場開拓和管理體制的制約,致使新能源產能不能被全部消化,造成相對過剩。
他表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是摸索建立適應新能源發展的管理體制,而相關管理體制的建立,需要依靠現有示范項目的示范作用。
作為目前國內光伏電站最大的示范項目——敦煌1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的組件供應商,百世德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方朋向本報記者表示,該項目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模式具有極大的可復制性。
產能相對過剩
在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的“重復建設、無序上馬”被工信部點名之后,剛剛迎來一輪發展熱潮的新能源產業驟然進入觀望期。新能源產能過剩與否成為業內討論最多的話題。
而在史立山看來,目前國內新能源產業的過剩,并不是絕對的產能過剩,在長期來看,我國現有的新能源產能并不足以滿足需求,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石定寰也表示,目前我國光伏生產能力總共兩千多萬千瓦,相比火電的百萬兆瓦的基礎,尚不足1%。
史立山認為,目前新能源的市場開拓方式,以及現有管理體制已經大大制約了新能源的發展,乃是造成相對過剩現象的主要原因。
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所給出的比喻,如果新能源產業像是一條水管,那么目前并不是水多得要將水管撐破,而是由于水管上被緊緊箍上了一條繩子,才會出現水流淤積的現象。只要放松這條繩子,水流自然通暢。
這條阻斷水流的“繩子”包括很多因素,其中,電網仍是主要的制約因素。史立山表示,不僅風電的發展受到電網瓶頸遏制,要真正啟動太陽能發電的國內市場,也需要解決太陽能發電的并網問題。
目前,風電已經確立統一的分區上網電價,但是太陽能發電的上網定價仍未有定論。石定寰表示,定價要有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有一定的企業盈利空間,這個空間不可過大,但也不能太小,要給企業留下生存發展和進一步創新的機會。
史立山表示,以上的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從示范項目中總結經驗,按照示范項目的成功經驗操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