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繼今年3月初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頒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6月8日,工信部再發通知,要求企業按照條件要求于7月15日前提交多晶硅行業準入申請報告。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工信部相關人士處獲悉,待匯總完企業提交的申請報告后,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在今年年底前公布第一批多晶硅企業準入名單,未入圍者責令整改,整改仍不達標者將被要求逐步退出多晶硅生產。
相關分析指出,近期一系列政策動向將加速部分弱勢企業退出,更將推動具備標準的既有企業擴張,加快行業集中度提高。
供求關系或逆轉
隨著近一兩年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下滑,國內多晶硅企業已揮別暴利時代,市場逐漸趨于理性,一些生產成本高、規模上不去的企業已陷入生存困境。
華泰聯合證券電力和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指出:“像保利協鑫和保變天威這樣的龍頭企業已經將成本降至每公斤20多美元,但在目前也僅能維持自身產品的合理利潤空間,其他中小企業的利潤更被壓縮。”
中華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史利民也表示,市場已趨于理性,企業對于三條“紅線”的劃定也能更顯從容。“準入條件出臺以來,我們沒聽到企業有太大反應。事實上,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已經準入過了。”史利民說。
不過,他認為,隨著1000萬千瓦“十二五”規劃裝機目標的提出,國內市場未來五年將全面啟動,多晶硅的市場需求或呈現爆發性增長,以往所謂的產能過剩旋即會轉成供不應求。“一般來講,一兆瓦光伏電池需用8-10噸多晶硅,1000萬千瓦的多晶硅需求量將達到8萬-10萬噸,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史利民說。
龍頭企業謀擴張
盡管對行業整體形勢影響有限,但準入政策的出臺到“落地”,對于行業既有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普遍利好,已經成為共識。
王海生表示,準入政策釋放出的明確信號是扶持優勢企業、淘汰落后企業,因此,像保利協鑫、通威集團、保變天威這樣已達標企業未來5年就可以借機加速擴張生產規模,在國內市場全面啟動前占據有利位置。
事實上,一些企業目前已邁開了擴張步伐。保利協鑫(3800.HK)近日宣布,計劃投資177億港幣,在今明兩年將現有2.1萬噸多晶硅產能擴充至6.5萬噸,產能增加幅度高達200%。天威保變[18.51 -3.14% 股吧](600550)相關人士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目前已建成的多晶硅年產能已達7260噸,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快改擴建和新建項目的進度。就連此前在多晶硅業務領域舉棋不定的南玻A[15.21 -3.80% 股吧](000012)也在近日宣布,將多晶硅項目一期年產能由此前的1500噸提高至2000噸,二期同等規模的項目也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建。
“目前,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僅有10余家能達到3000噸的年產能規模,達到能耗和環保標準的企業更少。”王海生指出,政策上要扶強汰弱,包括保利協鑫、洛陽中硅、LDK賽維、保變天威、通威股份[7.46 -2.23% 股吧](600438)、南玻A等在內的10余家企業必將成為政策扶持的重點,最終出現在年底前公布的首批準入企業名單中。